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生态补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第13页
        1.1.2 旅游生态补偿是重塑旅游业绿色形象的有力支撑第13-14页
        1.1.3 森林旅游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凸显第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15页
        1.2.2 实践意义第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0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7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7-19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0-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3 技术路线第21-23页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第23-29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23-24页
        2.1.1 森林旅游第23页
        2.1.2 旅游生态补偿第23-24页
    2.2 理论基础第24-29页
        2.2.1 循环经济理论第24-25页
        2.2.2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第25-26页
        2.2.3 生态正义理论第26-27页
        2.2.4 公共物品理论第27-28页
        2.2.5 外部性理论第28-29页
3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第29-49页
    3.1 构建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意义第31-32页
        3.1.1 促进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31页
        3.1.2 缓解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第31页
        3.1.3 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第31-32页
        3.1.4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第32页
    3.2 构建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第32-34页
        3.2.1 目标定位第32-33页
        3.2.2 基本原则第33-34页
    3.3 构建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基本框架第34-47页
        3.3.1 补偿主体与对象第34-36页
        3.3.2 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第36-43页
        3.3.3 补偿资金来源与管理第43-44页
        3.3.4 补偿方式第44-46页
        3.3.5 循环反哺第46-47页
    3.4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第47-49页
        3.4.1 生态角度第47页
        3.4.2 社区角度第47-49页
4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实证分析——以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第49-70页
    4.1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概况第49-51页
        4.1.1 基本情况第49-50页
        4.1.2 经营管理体制第50-51页
    4.2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现状调查第51-58页
        4.2.1 旅游生态补偿主体与对象第51-53页
        4.2.2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旅游生态补偿调查第53-55页
        4.2.3 对社区的旅游生态补偿调查第55-56页
        4.2.4 旅游生态补偿流程第56-58页
    4.3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第58-67页
        4.3.1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合理性评价第58-61页
        4.3.2 旅游生态补偿实施效果评价第61-67页
    4.4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经验与不足第67-70页
        4.4.1 旅游生态补偿经验第67-69页
        4.4.2 旅游生态补偿不足之处第69-70页
5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体系及实施建议第70-76页
    5.1 政策法律保障第70-71页
    5.2 管理保障第71-72页
        5.2.1 统一协调机制第71页
        5.2.2 资金专项管理第71-72页
        5.2.3 行政监管体系第72页
    5.3 技术保障第72-74页
        5.3.1 科学研究第72-73页
        5.3.2 技术支撑第73页
        5.3.3 绩效评价第73-74页
    5.4 社会保障第74-76页
        5.4.1 鼓励公众参与第74页
        5.4.2 加强社会监督第74-75页
        5.4.3 注重教育引导第75-7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6-80页
    6.1 研究结论第76-77页
    6.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77-78页
        6.2.1 主要创新点第77-78页
        6.2.2 研究不足第78页
    6.3 研究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附录第83-9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特征的主动学习方法在图像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蛋白—蛋白打分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