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元标识的虚拟装配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5页 |
1.2.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预期结果 | 第18-19页 |
2 技术体系总体方案 | 第19-27页 |
2.1 技术体系架构 | 第19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2.3 软件平台 | 第21-26页 |
2.4 核心问题 | 第26-27页 |
3 数字模型全息标识 | 第27-38页 |
3.1 模型信息的表达 | 第27-31页 |
3.1.1 基本信息 | 第27-29页 |
3.1.2 装配信息 | 第29-31页 |
3.2 物元标识 | 第31-38页 |
3.2.1 基本物元和装配物元的定义 | 第32页 |
3.2.2 语义编码规则 | 第32-35页 |
3.2.3 标识规则 | 第35-38页 |
4 物元模型调用、组装与替换 | 第38-46页 |
4.1 模型调用与组装 | 第38-43页 |
4.1.1 CATIA的访问及初始化 | 第38-40页 |
4.1.2 物元标识的获取 | 第40页 |
4.1.3 装配层次顺序的确定 | 第40页 |
4.1.4 零部件的插入 | 第40-41页 |
4.1.5 装配约束的驱动 | 第41-43页 |
4.1.6 装配约束的隐藏 | 第43页 |
4.1.7 装配模型的保存 | 第43页 |
4.2 模型替换 | 第43-46页 |
5 模型库标准化辅助标识技术 | 第46-61页 |
5.1 技术流程 | 第46页 |
5.2 信息提取 | 第46-51页 |
5.2.1 结构树输出 | 第47-48页 |
5.2.2 文本信息提取 | 第48-49页 |
5.2.3 重命名 | 第49-50页 |
5.2.4 谱系拓扑层次及中文名称确定 | 第50页 |
5.2.5 约束信息提取 | 第50-51页 |
5.2.6 约束参考元素信息提取 | 第51页 |
5.2.7 数据库信息提取 | 第51页 |
5.3 信息转化 | 第51-58页 |
5.3.1 约束参考元素类型及所属零件 | 第53-54页 |
5.3.2 几何图形集创建 | 第54页 |
5.3.3 自定义装配约束参考元素创建 | 第54-58页 |
5.4 信息标识 | 第58-61页 |
5.4.1 文件另存为及标识 | 第60页 |
5.4.2 要素A和I标识 | 第60页 |
5.4.3 要素E标识 | 第60-61页 |
6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第61-67页 |
6.1 虚拟装配界面设计 | 第61页 |
6.1.1 虚拟装配主界面 | 第61页 |
6.1.2 装配层次对话框 | 第61页 |
6.2 辅助标识界面设计 | 第61-67页 |
6.2.1 重命名对话框 | 第63页 |
6.2.2 判断参考元素类型对话框 | 第63-64页 |
6.2.3 设置谱系层次及标识对话框 | 第64页 |
6.2.4 创建参考元素对话框 | 第64页 |
6.2.5 其他拓扑层次装配参考定义对话框 | 第64-67页 |
7 技术集成与系统测试 | 第67-76页 |
7.1 部件装配功能测试 | 第67-69页 |
7.2 互换性装配功能测试 | 第69-70页 |
7.3 辅助标识功能测试 | 第70-7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8.1 结论 | 第76页 |
8.2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