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以及研究重点、难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重点 | 第16页 |
1.3.3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基础理论与方法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页 |
2.1.1 生态环境 | 第18页 |
2.1.2 生态环境质量 | 第18页 |
2.1.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第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生态学理论 | 第19页 |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9页 |
2.2.4 区域经济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5 系统控制理论 | 第20页 |
2.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 第20-23页 |
2.3.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 第20页 |
2.3.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 第20-23页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23-26页 |
3.1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3.2 行政区划 | 第23-24页 |
3.3 三江平原自然环境情况 | 第24-25页 |
3.4 松嫩平原自然环境情况 | 第25页 |
3.5 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4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 | 第26-42页 |
4.1 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 第26页 |
4.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4.3 各项指标说明 | 第28-31页 |
4.4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1页 |
4.5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1-33页 |
4.5.1 准则层指标权重计算 | 第31-32页 |
4.5.2 要素层指标权重计算 | 第32-33页 |
4.6 单项评价指标现状对比分析 | 第33-42页 |
5 两大平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42-51页 |
5.1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42页 |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两大平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第42-46页 |
5.3 单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5.4 区域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5.5 提高两大平原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与意见 | 第49-51页 |
6 两大平原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策 | 第51-55页 |
6.1 各市县生态化建设 | 第51-52页 |
6.2 农业生态化建设 | 第52-53页 |
6.2.1 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化 | 第52-53页 |
6.2.2 生态化农产品结构 | 第53页 |
6.3 工业生态化建设 | 第53-55页 |
6.3.1 工业体系的生态化构建 | 第53页 |
6.3.2 重工业的生态化调整 | 第53-55页 |
7 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