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11页
1 引言第12-18页
    1.1 选题依据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目的第13页
        1.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1 国内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2 国外研究进展第15页
    1.3 研究主要内容以及研究重点、难点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重点第16页
        1.3.3 研究难点第16页
    1.4 技术路线第16-18页
2 基础理论与方法第18-23页
    2.1 相关概念第18页
        2.1.1 生态环境第18页
        2.1.2 生态环境质量第18页
        2.1.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第18页
    2.2 相关理论第18-20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8-19页
        2.2.2 生态学理论第19页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19页
        2.2.4 区域经济学理论第19-20页
        2.2.5 系统控制理论第20页
    2.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第20-23页
        2.3.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第20页
        2.3.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第20-23页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第23-26页
    3.1 地理位置第23页
    3.2 行政区划第23-24页
    3.3 三江平原自然环境情况第24-25页
    3.4 松嫩平原自然环境情况第25页
    3.5 数据来源第25-26页
4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第26-42页
    4.1 评价因子选取原则第26页
    4.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26-28页
    4.3 各项指标说明第28-31页
    4.4 数据标准化处理第31页
    4.5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第31-33页
        4.5.1 准则层指标权重计算第31-32页
        4.5.2 要素层指标权重计算第32-33页
    4.6 单项评价指标现状对比分析第33-42页
5 两大平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第42-51页
    5.1 评价标准的确定第42页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两大平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第42-46页
    5.3 单指标评价结果分析第46-47页
    5.4 区域特征分析第47-49页
    5.5 提高两大平原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与意见第49-51页
6 两大平原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策第51-55页
    6.1 各市县生态化建设第51-52页
    6.2 农业生态化建设第52-53页
        6.2.1 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化第52-53页
        6.2.2 生态化农产品结构第53页
    6.3 工业生态化建设第53-55页
        6.3.1 工业体系的生态化构建第53页
        6.3.2 重工业的生态化调整第53-55页
7 结论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五人制“足球”在高师体院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下一篇:计及节点注入功率空间分布和网络拓扑结构的电网输电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