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其他论文

珙桐苞片发育阶段的生理特征及ASR基因功能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词第8-12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33页
    引言第12-13页
    1 珙桐研究现状第13-15页
        1.1 珙桐分类研究第13页
        1.2 珙桐分布区的气候与环境特征第13-14页
            1.2.1 水平分布第14页
            1.2.2 垂直分布第14页
        1.3 珙桐的苞片研究第14-15页
    2 植物内源激素的研究第15-24页
        2.1 生长素(Auxin)第15-18页
        2.2 赤霉素(Gibberellin)第18-21页
        2.3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第21-22页
        2.4 脱落酸(abseisic acid)第22-23页
        2.5 乙烯(Ethylene)第23-24页
    3 内源激素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第24-25页
        3.1 生长素和赤霉素第24页
        3.2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第24页
        3.3 生长素和脱落酸第24-25页
    4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方法第25-29页
        4.1 生物检定法第25-26页
        4.2 免疫学方法第26页
        4.3 物理化学方法第26-27页
        4.4 植物内源激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第27-29页
            4.4.1 样品的分离纯化第27页
            4.4.2 新鲜植物样品的预处理第27-28页
            4.4.3 植物激素的分离和纯化第28-29页
    5 植物ASR基因研究进展第29-31页
        5.1 ASR在种子发育和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研究进展第30页
        5.2 ABA与ASR基因的表达第30-31页
    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1页
    7 研究的基本内容第31-32页
    8 研究路线第32-33页
第二章 珙桐苞片及叶片主要内源激素的测定第33-44页
    引言第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6页
        1.1 植物材料、试剂与仪器第33页
            1.1.1 实验材料第33页
            1.1.2 实验试剂第33页
            1.1.3 实验仪器第33页
        1.2 实验方法第33-36页
            1.2.1 珙桐花期的观测记录第33-34页
            1.2.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34页
            1.2.3 珙桐内源激素提取和测定第34-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2.1 苞片中叶绿素含量的确定及苞片不同发育时期的分类第36-38页
        2.2 珙桐苞片及叶片内源激素的HPLC测定及分析第38-39页
        2.3 珙桐苞片及叶片IAA,ABA,GA3和ZT四种主要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第39-41页
        2.4 珙桐苞片不同生长期内源激素的比值第41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1-44页
第三章 ASR基因克隆、表达、定量及功能分析第44-60页
    引言第4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4-51页
        1.1 植物材料、试剂与仪器第44-45页
            1.1.1 实验材料第44页
            1.1.2 实验试剂第44页
            1.1.3 培养基第44页
            1.1.4 实验仪器第44-45页
        1.2 实验方法第45-51页
            1.2.1 总RNA的提取第45-46页
            1.2.2 cDNA反转录第46页
            1.2.3 引物设计第46页
            1.2.4 目的片段扩增第46-47页
            1.2.5 目的片段的回收第47页
            1.2.6 目的片段连接第47页
            1.2.7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连接产物转化、重组质粒DNA的提取第47-49页
            1.2.8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及测序第49页
            1.2.9 工程菌的诱导和表达第49页
            1.2.10 菌液SDS-PAGE分析第49-50页
            1.2.11 珙桐DiASR基因的qRT-PCR第50-51页
                1.2.11.1 候选内参基因的引物设计第50-51页
                1.2.11.2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第51页
                1.2.11.3 荧光定量PCR的定量方法第5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1-57页
        2.1 珙桐总RNA的提取及DiASR基因克隆第51-52页
        2.2 pET28a(+)-DiASR的表达载体构建及原核表达第52-53页
        2.3 DiASR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3-56页
        2.4 DiASR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6-5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7-60页
        3.1 DiASR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定量分析第57-58页
        3.2 ABA含量的变化与DiASR表达量的变化关系第58-60页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第60-62页
    创新第60页
    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2页
附录Ⅰ第72-74页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VANET中保护用户身份隐私的认证协议研究
下一篇:除湿技术在变电设备运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