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2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13-20页 |
(二)生命教育国外研究及成果 | 第20-22页 |
(三)研究成果综述 | 第22-24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4-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高校生命教育概述 | 第25-40页 |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目标 | 第25-27页 |
(一)培养社会型人才 | 第25-26页 |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 | 第26页 |
(三)培养团队型人才 | 第26-27页 |
二、高校生命教育指导原则 | 第27-33页 |
(一)认知、体验与实践相融合原则 | 第27-30页 |
(二)发展、预防与干预相融合原则 | 第30-31页 |
(三)自助、互助与援助相融合原则 | 第31-32页 |
(四)学校、家庭与社会相融合原则 | 第32-33页 |
三、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33-34页 |
(一)生存能力教育 | 第33页 |
(二)生死观教育 | 第33-34页 |
(三)生涯规划教育 | 第34页 |
(四)三观教育 | 第34页 |
四、高校生命教育的特点 | 第34-37页 |
(一)教育对象特殊性 | 第34-35页 |
(二)教育方向全面性 | 第35-36页 |
(三)教育内容发展性 | 第36页 |
(四)教育目的终极性 | 第36-37页 |
五、高校生命教育的作用 | 第37-40页 |
(一)生命教育有助于完善教育体系的建设 | 第37-38页 |
(二)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 第38页 |
(三)生命教育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 第40-46页 |
一、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现状分析 | 第40-42页 |
(一)高校生命教育不受重视,生命教育活动欠缺 | 第41-42页 |
(二)理论有待完善与扩展 | 第42页 |
(三)社会、学校与家庭联动平台没有建设完善 | 第42页 |
二、高校生命教育实效不足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一)教育方式上的单一 | 第42-43页 |
(二)教育内容上的匮乏,师资力量欠缺 | 第43页 |
(三)教育理念上的误读,忽视了生命独特性 | 第43-44页 |
(四)缺乏国家政策保障,教育资源整合不力 | 第44-45页 |
三、高校生命教育实施意义 | 第45-46页 |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 第45页 |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45页 |
(三)回归教育本质的需要 | 第45页 |
(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国外高校生命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第46-56页 |
一、国外生命教育内容及开展效果 | 第46-52页 |
(一)美国生命教育内容及效果 | 第46-48页 |
(二)英国生命教育内容及效果 | 第48-49页 |
(三)德国生命教育内容及效果 | 第49-50页 |
(四)日本生命教育内容及效果 | 第50-52页 |
二、国外高校生命教育的经验与启发 | 第52-56页 |
(一)生命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并有力的推动其发展 | 第52页 |
(二)积极采用多种途径实施生命教育 | 第52页 |
(三)拓展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渗透融合,加强理论研究 | 第52-53页 |
(四)建立和健全关于生命教育的法律体系 | 第53页 |
(五)良好生命教育氛围为发展高校教育奠定基础 | 第53页 |
(六)东方与西方生命教育理念的融合贯通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加强高校生命教育对策与建议 | 第56-62页 |
一、高校生命教育指导理念 | 第56-57页 |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56页 |
(二)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 第56页 |
(三)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宏观规划 | 第56-57页 |
二、全面开展高校生命教育的途径 | 第57-59页 |
(一)生命教育课独立开设,渗透融合其它学科 | 第57-58页 |
(二)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丰富生命教育内容 | 第58页 |
(三)学校家庭教育相互结合,扩大生命教育的覆盖面 | 第58-59页 |
(四)广泛宣传形成共识,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 第59页 |
三、高等学校生命教育构建所需要设立的保障机制 | 第59-62页 |
(一)目标体系的构建 | 第59-60页 |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 | 第60-61页 |
(三)实践体系的构建 | 第61页 |
(四)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后记 | 第69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