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2.1 匪戾气人格的内涵 | 第11-12页 |
2.2 性恶与性恶论 | 第12-13页 |
2.3 国内关于匪戾气人格的综述 | 第13-14页 |
2.4 西方关于匪戾气人格的综述 | 第14-17页 |
第3章 开放式问卷调查和理论构想 | 第17-23页 |
3.1 质性资料搜集 | 第17-19页 |
3.1.1 文献资料收集 | 第17页 |
3.1.2 深度访谈 | 第17页 |
3.1.3 开放式调查(搜集行为取样) | 第17-19页 |
3.2 理论构建 | 第19-23页 |
第4章 预试问卷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3-33页 |
4.1 预试问卷的设计 | 第23页 |
4.2 施测 | 第23页 |
4.2.1 被试 | 第23页 |
4.2.2 施测方法和程序 | 第23页 |
4.2.3 统计处理 | 第23页 |
4.3 项目分析 | 第23-26页 |
4.3.1 相关分析法 | 第23-26页 |
4.3.2 临界比率法 | 第26页 |
4.4 因素分析 | 第26-30页 |
4.5 预试问卷的信效度考察 | 第30-33页 |
4.5.1 预试问卷的信度 | 第30-31页 |
4.5.2 预试问卷的效度 | 第31-33页 |
第5章 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5.1 目的 | 第33页 |
5.2 施测 | 第33页 |
5.2.1 被试 | 第33页 |
5.2.2 材料 | 第33页 |
5.2.3 施测程序 | 第33页 |
5.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第6章 问卷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36-50页 |
6.1 分析结果 | 第36-41页 |
6.1.1 调查对象 | 第36-37页 |
6.1.2 中国人匪戾气人格的总体特征 | 第37页 |
6.1.3 不同人口统计变量在中国人匪戾气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分析 | 第37-41页 |
6.2 讨论 | 第41-45页 |
6.2.1 中国人匪戾气人格量表的建构 | 第41-42页 |
6.2.2 性别因素在匪戾气人格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6.2.3 不同年龄段在匪戾气人格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分析 | 第43-45页 |
6.3 匪戾气人格的影响因素与讨论 | 第45-50页 |
6.3.1 家庭因素 | 第45-46页 |
6.3.2 社会因素 | 第46-47页 |
6.3.3 历史文化因素 | 第47-50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0-5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7.2 研究启示 | 第50-52页 |
7.2.1 研究不足 | 第50页 |
7.2.2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