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市场准入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9-10页 |
1.1.2 产业背景 | 第10-11页 |
1.1.3 技术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网约车服务概述 | 第18-24页 |
2.1 网约车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2 网约车的类型 | 第19-21页 |
2.2.1 人车分离型 | 第20页 |
2.2.2 人车合一型 | 第20-21页 |
2.3 网约车产生的原因 | 第21-22页 |
2.3.1 出租车供给不足 | 第21页 |
2.3.2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 第21-22页 |
2.3.3 用户需求的多样化 | 第22页 |
2.4 网约车服务的现实困境 | 第22-24页 |
2.4.1 监管主体不明确 | 第22-23页 |
2.4.2 网约车法律关系模糊 | 第23页 |
2.4.3 网约车运营资格不明确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运输市场准入理论 | 第24-31页 |
3.1 市场准入一般理论 | 第24-25页 |
3.1.1 市场准入的内涵 | 第24页 |
3.1.2 市场准入的种类 | 第24-25页 |
3.1.3 市场准入的方法 | 第25页 |
3.2 道路客运市场准入一般理论 | 第25-31页 |
3.2.1 道路客运市场准入的内涵 | 第26页 |
3.2.2 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及范围 | 第26-28页 |
3.2.3 道路客运市场准入的方式 | 第28-29页 |
3.2.4 道路客运企业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网约车市场准入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31-38页 |
4.1 网约车市场准入现状 | 第31-33页 |
4.1.1 网约车市场准入制度未建立 | 第31-32页 |
4.1.2 各方对网约车市场准入态度不一 | 第32-33页 |
4.2 网约车市场准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3-38页 |
4.2.1 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 第33页 |
4.2.2 网约车跨界经营 | 第33-34页 |
4.2.3 运输行为性质界定不明确 | 第34-36页 |
4.2.4 网约车法律关系不清 | 第36页 |
4.2.5 与出租车行业矛盾日益突出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国外网约车市场准入及启示 | 第38-44页 |
5.1 美国、英国、新加坡网约车市场准入概况 | 第38-41页 |
5.1.1 美国模式 | 第38-39页 |
5.1.2 英国模式 | 第39-40页 |
5.1.3 新加坡模式 | 第40-41页 |
5.1.4 其他国家网约车准入概况 | 第41页 |
5.2 总结与启示 | 第41-44页 |
5.2.1 鼓励市场创新,引入新业态 | 第42页 |
5.2.2 放宽网约车市场准入“门槛” | 第42-43页 |
5.2.3 允许私家车接入网约车平台 | 第43-44页 |
第六章 网约车市场准入分析 | 第44-54页 |
6.1 网约车入市应设定许可 | 第45-46页 |
6.1.1 符合行政许可的范围 | 第45-46页 |
6.1.2 可以设定普通许可 | 第46页 |
6.2 网约车市场准入主体 | 第46-47页 |
6.3 网约车市场准入条件 | 第47-50页 |
6.3.1 车辆方面 | 第47-48页 |
6.3.2 驾驶员方面 | 第48-49页 |
6.3.3 安全管理方面 | 第49-50页 |
6.4 网约车市场准入方式 | 第50-51页 |
6.5 网约车市场准入程序 | 第51-54页 |
6.5.1 申请 | 第51-52页 |
6.5.2 受理 | 第52页 |
6.5.3 审查 | 第52-53页 |
6.5.4 决定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