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现代艺术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0-11页 |
1.2.1 课题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2.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11-12页 |
1.3.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2.前期研究 | 第14-40页 |
2.1 构成研究——线面构成建筑形体的方法研究 | 第14-32页 |
2.1.1 点、线、面的内涵 | 第14-16页 |
2.1.2 线面构成的理论 | 第16-21页 |
2.1.3 构成的观念 | 第21页 |
2.1.4 构成的要素 | 第21-22页 |
2.1.5 线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 第22-26页 |
2.1.6 面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 第26-32页 |
2.2 视知觉研究——立体构成要素的视觉特征与视觉关系 | 第32-35页 |
2.2.1 立体构成的形式美的三原则 | 第32页 |
2.2.2 视觉美感的形式法则 | 第32-35页 |
2.3 相关案例研究——巴塞罗那德国馆 | 第35-40页 |
3. 概念生成与设计——棠悦湾会所的设计由来 | 第40-62页 |
3.1 基地解析 | 第40-44页 |
3.1.1 城市背景 | 第40-41页 |
3.1.2 区位地段 | 第41-42页 |
3.1.3 用地条件 | 第42-44页 |
3.2 形体生成 | 第44-49页 |
3.2.1 建筑面积限定 | 第44页 |
3.2.2 建筑功能限定 | 第44-45页 |
3.2.3 大空间限定 | 第45-46页 |
3.2.4 形体生成 | 第46-49页 |
3.3 空间构成——线与面的组织,对比,冲撞 | 第49-57页 |
3.3.1 线面的解析 | 第49-57页 |
3.4 立面材料选用——石材,铜板 | 第57页 |
3.5 设计表达——效果图的意境阐释 | 第57-59页 |
3.6 小结 | 第59-62页 |
4. 深化设计——对设计进行技术协调并优化方案 | 第62-78页 |
4.1 成本控制与细节设计——基于规范和消防排烟的方案 | 第62-64页 |
4.1.1 形体的变化 | 第62-63页 |
4.1.2 场地的变化 | 第63-64页 |
4.2 幕墙造价优化——基于预算 550-600万的幕墙方案 | 第64-72页 |
4.2.1 幕墙材料的选择 | 第64-69页 |
4.2.2 幕墙系统的调整 | 第69-72页 |
4.3 景观照明设计 | 第72-75页 |
4.3.1 站点的视觉分析 | 第72-73页 |
4.3.2 照明的布置 | 第73-75页 |
4.4 构造修改与优化 | 第75-78页 |
5.现场施工与管控——从施工错误造成的影响作出相应调整 | 第78-86页 |
5.1 施工情况 | 第78-83页 |
5.1.1 土建施工问题 | 第78-79页 |
5.1.2 幕墙施工问题 | 第79-82页 |
5.1.3 其他问题 | 第82-83页 |
5.2 构造更新设计 | 第83-84页 |
5.3 地面处理 | 第84-86页 |
5.3.1 铺地做法 | 第84-85页 |
5.3.2 场地处理 | 第85-86页 |
6.设计总结建成效果展示——建筑构成的意境实景表述 | 第86-94页 |
6.1 建成环境的影响——城市道路,小区展示面 | 第87-89页 |
6.2 灯光效果——夜景,泛光照明,楼梯间 | 第89-91页 |
6.3 不足和遗憾——使用反馈,小区形象 | 第91-94页 |
7.设计总结 | 第94-98页 |
7.1 设计成果反思 | 第94-96页 |
7.1.1 对建筑设计的感悟——全程化设计中对于建筑师的职能要求 | 第94页 |
7.1.2 对环境的认识——建筑不是孤立存在,协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 第94-95页 |
7.1.3 对材料的认识——材料作为建筑的表情,展示出建筑的性格 | 第95页 |
7.1.4 对技术的认识——技术对于建筑的形成是起着绝对的支撑作用 | 第95-96页 |
7.2 理论提升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图表目录 | 第102-107页 |
附录 | 第107-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