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城市节点的复合化趋势 | 第11页 |
1.1.2 遗址中的大型铁路枢纽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内研究 | 第13-15页 |
1.3.2 国外研究 | 第15-16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2 城市节点的复合化趋势及其整合 | 第19-35页 |
2.1 城市节点 | 第19-24页 |
2.1.1 城市节点的概念 | 第19-22页 |
2.1.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3页 |
2.1.3 城市节点的空间构成 | 第23-24页 |
2.2 城市节点的复合化趋势 | 第24-29页 |
2.2.1 城市节点的类型 | 第24-26页 |
2.2.2 城市交通节点的发展 | 第26-27页 |
2.2.3 城市节点的复合化趋势及特征 | 第27-29页 |
2.3 城市节点的整合 | 第29页 |
2.4 整合案例分析——西安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 | 第29-35页 |
3 西安火车站地区现状调研及问题剖析 | 第35-45页 |
3.1 西安火车站概况 | 第35-36页 |
3.2 西安火车站的历史演变 | 第36-37页 |
3.2.1 位置的转变 | 第36页 |
3.2.2 客运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3.3 西安火车站规划区现状分析 | 第37-42页 |
3.3.1 现状用地性质及建筑质量分析 | 第37-38页 |
3.3.2 现状交通分析 | 第38-40页 |
3.3.3 火车站周边历史遗迹分析 | 第40-42页 |
3.4 西安火车站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总结 | 第42-45页 |
4 宫站城一体化研究 | 第45-61页 |
4.1 何为“宫站城一体化” | 第45-46页 |
4.2“宫站城一体化”研究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4.3“一体化”开发模式下的枢纽站特征 | 第47-48页 |
4.4“一体化”模式下的新型轨道交通枢纽案例分析 | 第48-55页 |
4.4.1 柏林火车站 | 第48-50页 |
4.4.2 新横滨站 | 第50-51页 |
4.4.3 日本汐留站 | 第51-52页 |
4.4.4 上海南站 | 第52-53页 |
4.4.5 苏州新火车站 | 第53-54页 |
4.4.6 日本涩谷站 | 第54-55页 |
4.5“宫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的规划要点 | 第55-61页 |
4.5.1 以车站为中心形成城市交通枢纽 | 第56页 |
4.5.2 提高城市的步行环游性 | 第56-57页 |
4.5.3 塑造体现城市特征的标志性形象 | 第57-58页 |
4.5.4 导入复合功能,重塑城市活力 | 第58页 |
4.5.5 贯彻环保理念 | 第58-59页 |
4.5.6 车站沿线开发 | 第59-61页 |
5 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项目实践 | 第61-91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61-62页 |
5.2 项目概况 | 第62-66页 |
5.2.1 区位分析 | 第62-63页 |
5.2.2 基地分析 | 第63-65页 |
5.2.3 铁路旅客发送量 | 第65-66页 |
5.3“一体化”模式下的规划设计 | 第66-73页 |
5.3.1 规划目标、原则、策略 | 第66-68页 |
5.3.2 规划结构 | 第68-69页 |
5.3.3 景观设计 | 第69-70页 |
5.3.4 风貌控制 | 第70-72页 |
5.3.5 总体布局 | 第72-73页 |
5.4 城市交通枢纽的形成 | 第73-80页 |
5.4.1 交通设施布局规划 | 第73-75页 |
5.4.2 旅客进出站流线 | 第75-76页 |
5.4.3 城市道路及外部交通组织 | 第76-79页 |
5.4.4 北广场交通组织 | 第79-80页 |
5.5 城市步行环游系统的建立 | 第80-81页 |
5.5.1 高架候车厅连通南北站房 | 第80-81页 |
5.5.2 人行天街衔接东西沿线 | 第81页 |
5.6 体现城市特征的标志性形象塑造 | 第81-84页 |
5.6.1 设计理念 | 第81-82页 |
5.6.2 体块生成 | 第82-83页 |
5.6.3 模型透视 | 第83-84页 |
5.6.4 效果图 | 第84页 |
5.7 东配楼城市复合功能的导入 | 第84-87页 |
5.7.1 规模及定位 | 第85页 |
5.7.2 设计理念 | 第85页 |
5.7.3 设计方法 | 第85页 |
5.7.4 商业业态选择 | 第85-87页 |
5.7.5 功能及流线分析 | 第87页 |
5.8 环保理念的贯彻 | 第87页 |
5.8.1 建筑中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 第87页 |
5.8.2 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87页 |
5.9 北站房沿线的一体化开发 | 第87-91页 |
5.9.1 开发设计理念 | 第88-89页 |
5.9.2 北站房沿线开发意向 | 第89-91页 |
6 结语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图录 | 第97-105页 |
表录 | 第105-107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9页 |
附录一 北站房平面图 | 第109-114页 |
附录二 北站房剖面图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