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第二章 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必要性 | 第19-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失能老人 | 第19页 |
2.1.2 长期护理 | 第19页 |
2.1.3 长期护理保险 | 第19-20页 |
2.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必要性 | 第20-21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2.2.2 老人生命周期 | 第21页 |
2.2.3 制度安排缺失 | 第21页 |
2.3 人口结构变化引致必要性 | 第21-24页 |
2.3.1 老年人口数量大 | 第22页 |
2.3.2 老龄人口高龄化 | 第22-23页 |
2.3.3 抚养系数上升快 | 第23-24页 |
2.4 家庭结构变化引致必要性 | 第24-26页 |
2.4.1 家庭规模变化 | 第24页 |
2.4.2 空巢家庭增多 | 第24-25页 |
2.4.3 老人照护不足 | 第25-26页 |
2.5 老年人长期护理实证研究 | 第26-30页 |
2.5.1 调查准备 | 第26-27页 |
2.5.3 数据分析 | 第27-29页 |
2.5.4 调查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 | 第30-41页 |
3.1 筹资制度 | 第30-34页 |
3.1.1 德国经验 | 第30-32页 |
3.1.2 日本经验 | 第32-33页 |
3.1.3 经验借鉴 | 第33-34页 |
3.2 给付制度 | 第34-39页 |
3.2.1 德国经验 | 第34-36页 |
3.2.2 日本经验 | 第36-38页 |
3.2.3 经验借鉴 | 第38-39页 |
3.3 运营管理 | 第39-41页 |
3.3.1 德国经验 | 第39页 |
3.3.2 日本经验 | 第39-40页 |
3.3.3 经验借鉴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设计 | 第41-47页 |
4.1 筹资制度 | 第41-43页 |
4.1.1 缴费基数 | 第41页 |
4.1.2 费用分担 | 第41-42页 |
4.1.3 缴费率 | 第42-43页 |
4.2 给付制度 | 第43-45页 |
4.2.1 享受条件 | 第43-44页 |
4.2.2 流程设计 | 第44-45页 |
4.2.3 补偿方式 | 第45页 |
4.3 运营管理 | 第45-47页 |
4.3.1 管理机构 | 第45页 |
4.3.2 运营机制 | 第45-46页 |
4.3.3 制度立法 | 第46-47页 |
第五章 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可行性 | 第47-96页 |
5.1 主要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5.1.1 缴费率 | 第47页 |
5.1.2 失能率 | 第47-48页 |
5.1.3 费用分担比 | 第48页 |
5.2 基金可行性 | 第48-66页 |
5.2.1 净收入模型 | 第48-51页 |
5.2.2 数据选择 | 第51-64页 |
5.2.3 净收入预测 | 第64-66页 |
5.3 可行性敏感度分析 | 第66-96页 |
5.3.1 缴费率对净收入 | 第67-74页 |
5.3.2 失能率对净收入 | 第74-85页 |
5.3.3 费用分担比对净收入 | 第85-87页 |
5.3.4 不同费用分担比下缴费率对净收入 | 第87-96页 |
第六章 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政策建议 | 第96-105页 |
6.1 法律先行保障制度实施 | 第96-97页 |
6.1.1 规范资金筹集来保障基金储备 | 第96页 |
6.1.2 扩大保障范围来合理配置资源 | 第96页 |
6.1.3 加大扶持力度来保障制度实施 | 第96-97页 |
6.2 实现保险制度无缝对接 | 第97-99页 |
6.2.1 明确与养老保险关系 | 第97-98页 |
6.2.2 明确与医疗保险关系 | 第98页 |
6.2.3 明确与工伤保险关系 | 第98-99页 |
6.3 逐步完善护理保险制度 | 第99-100页 |
6.3.1 动态调整费率 | 第99页 |
6.3.2 丰富服务内容 | 第99页 |
6.3.3 培养相关人才 | 第99-100页 |
6.4 拓宽保险基金来源渠道 | 第100-101页 |
6.4.1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 第100页 |
6.4.2 鼓励居家护理模式 | 第100-101页 |
6.4.3 推广时间储蓄模式 | 第101页 |
6.5 构建多层次保险体系 | 第101-102页 |
6.5.1 低水平护理社会保险制度 | 第101页 |
6.5.2 鼓励商业性护理保险发展 | 第101页 |
6.5.3 规范保险发展防道德风险 | 第101-102页 |
6.6 组织输送护理服务 | 第102-103页 |
6.6.1 以家庭为平台组织输送居家护理 | 第102页 |
6.6.2 以社区为平台组织输送社区护理 | 第102-103页 |
6.6.3 以机构为平台组织输送专业护理 | 第103页 |
6.7 控制护理服务质量 | 第103-105页 |
6.7.1 制定护理人员服务标准来加强管理 | 第103页 |
6.7.2 建护理人员激励机制来调动积极性 | 第103-104页 |
6.7.3 建信息反馈系统来对服务动态监管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附录 | 第113-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