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第12-17页 |
1.2.1 蝗灾的时空特征 | 第13页 |
1.2.2 蝗灾与气候 | 第13-15页 |
1.2.3 蝗灾与水文 | 第15页 |
1.2.4 蝗灾的社会影响研究 | 第15-16页 |
1.2.5 华北平原及毗邻地区灾害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方法 | 第19-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2.2 资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2.1 资料来源及蝗灾范围的确定 | 第20-21页 |
2.2.2 处理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华北平原及毗邻地区千年蝗灾时间特征 | 第23-39页 |
3.1 朝代分布 | 第23-25页 |
3.1.1 近千年蝗灾朝代特征 | 第23-24页 |
3.1.2 不同省份不同朝代的蝗灾县次和频数变化 | 第24-25页 |
3.2 月份特征 | 第25-26页 |
3.3 等级序列 | 第26-28页 |
3.3.1 蝗灾等级划分 | 第26-27页 |
3.3.2 蝗灾等级变化 | 第27-28页 |
3.4 年代际变化 | 第28-32页 |
3.4.1 频数序列 | 第28-30页 |
3.4.2 县次序列 | 第30-32页 |
3.5 代次序列 | 第32-36页 |
3.5.1 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5.2 代次构建 | 第33-36页 |
3.6 周期分析 | 第36-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华北平原及毗邻地区千年蝗灾空间特征 | 第39-49页 |
4.1 蝗灾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9-44页 |
4.1.1 不同朝代蝗灾的空间分布 | 第39-42页 |
4.1.2 原因解析 | 第42-44页 |
4.2 热点分析 | 第44-46页 |
4.3 趋势分析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华北平原及毗邻地区蝗灾的气候环境意义 | 第49-57页 |
5.1 夏蝗与冬半年温度 | 第49-50页 |
5.2 秋蝗与夏半年降水 | 第50-51页 |
5.3 蝗灾与旱涝、厄尔尼诺现象 | 第51-52页 |
5.4 蝗灾与水系变迁 | 第52-55页 |
5.4.1 蝗灾与水系 | 第52-53页 |
5.4.2 蝗灾与水文变迁序列 | 第53-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华北平原及毗邻地区蝗灾的社会影响与应对措施 | 第57-65页 |
6.1 蝗灾与米价 | 第57-58页 |
6.2 蝗灾与饥荒 | 第58-59页 |
6.3 蝗灾与疫灾 | 第59-60页 |
6.4 蝗灾与战乱 | 第60-61页 |
6.5 蝗灾与朝代更替 | 第61-62页 |
6.6 应对措施 | 第62-64页 |
6.6.1 蝗虫的防治策略 | 第62-63页 |
6.6.2 蝗虫的防治方法 | 第63-6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66-67页 |
7.3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