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0.1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0.2 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0.3 研究方法与价值 | 第12-13页 |
1 《青春之歌》的接受历程概览 | 第13-23页 |
1.1 50、60 年代:阶级话语中的纷争迭起 | 第14-17页 |
1.2 文革时期:由“香花”被命名为“毒草” | 第17-18页 |
1.3 新时期:新启蒙思潮下的重读与反思 | 第18-20页 |
1.4 90 年代至今:多重话语下的喧嚣 | 第20-23页 |
2 不同接受视域下的《青春之歌》 | 第23-34页 |
2.1 阅读视域中的《青春之歌》 | 第23-28页 |
2.1.1 精英读者眼中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手册” | 第24-26页 |
2.1.2 大众读者眼中的“生活教科书” | 第26-28页 |
2.2 影视改编视域中的《青春之歌》 | 第28-34页 |
2.2.1 革命与青春的经典演绎:电影《青春之歌》 | 第28-30页 |
2.2.2 “红色经典热”潮流下的经典再生产:电视剧《青春之歌》 | 第30-34页 |
3 《青春之歌》的接受历程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 | 第34-46页 |
3.1 《青春之歌》接受史折射出不同文化力量的此消彼长 | 第34-39页 |
3.1.1 主流文化由强势主导到逐渐弱化 | 第34-36页 |
3.1.2 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在边缘与中心游弋 | 第36-37页 |
3.1.3 消费文化的入侵 | 第37-39页 |
3.2 不同文化语境下《青春之歌》的形象主体接受 | 第39-46页 |
3.2.1 林道静:革命与个人之间的多种形象 | 第39-41页 |
3.2.2 余永泽:帮闲文人到理想坚守者 | 第41-43页 |
3.2.3 卢嘉川、江华:党的代表到普通男性 | 第43-46页 |
4 《青春之歌》接受史的反思与启示 | 第46-52页 |
4.1 《青春之歌》接受中的“过度诠释” | 第46-49页 |
4.2 《青春之歌》接受史的启示 | 第49-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