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现代性的历史探析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引言 | 第11-15页 |
| 第一章 社会科学现代性的萌芽 | 第15-24页 |
| 1.1 “鞍型期”理论的出现 | 第15-18页 |
| 1.1.1 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 1.1.2 过渡时期的变革 | 第16-17页 |
| 1.1.3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 1.2 自利理论的产生 | 第18-24页 |
| 1.2.1 社会背景 | 第19页 |
| 1.2.2 利人与利己的道德考量 | 第19-22页 |
| 1.2.3 理论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社会科学现代性的形成 | 第24-33页 |
| 2.1 康德的批判哲学 | 第24-28页 |
| 2.1.1 理论背景 | 第25页 |
| 2.1.2 理性与自由的张扬 | 第25-27页 |
| 2.1.3 理论意义 | 第27-28页 |
| 2.2 合理性理论的提出 | 第28-33页 |
| 2.2.1 合理性的诸种表现 | 第29-30页 |
| 2.2.2 现代社会的命运 | 第30-33页 |
| 第三章 社会科学现代性的发展 | 第33-42页 |
| 3.1 受限理论的提出 | 第33-34页 |
| 3.1.1 受限的理性 | 第33-34页 |
| 3.1.2 应用范畴 | 第34页 |
| 3.1.3 理论意义 | 第34页 |
| 3.2 质疑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 第34-37页 |
| 3.2.1 理性的发扬与质疑的态度 | 第34-36页 |
| 3.2.2 理论意义 | 第36-37页 |
| 3.3 断裂史观与全球化的形成 | 第37-39页 |
| 3.3.1 理论分期 | 第37-38页 |
| 3.3.2 理论内涵与意义 | 第38-39页 |
| 3.4 社会科学现代性的“转向” | 第39-42页 |
| 3.4.1 现代性的转向 | 第39-40页 |
| 3.4.2 分类与发展 | 第40-41页 |
| 3.4.3 理论意义 | 第41-42页 |
| 结语 | 第42-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9-50页 |
| 承诺书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