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2.1 道德判断 | 第10-13页 |
2.1.1 定义及相关理论 | 第10-12页 |
2.1.2 道德判断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2 具身认知 | 第13-18页 |
2.2.1 具身认知概述 | 第13-15页 |
2.2.2 具身认知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3 趋避行为 | 第18-20页 |
2.4 具身视角下的道德判断研究 | 第20-21页 |
2.5 问题提出 | 第21-22页 |
2.6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2.6.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6.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3 实验一 趋避行为对外显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24-31页 |
3.1 目的与假设 | 第24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24页 |
3.1.2 实验假设 | 第24页 |
3.2 方法 | 第24-25页 |
3.2.1 被试 | 第24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3.2.3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3.2.4 实验程序 | 第24-2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3.3.1 不同实验条件下道德判断得分的差异比较 | 第25-29页 |
3.3.2 不同行为类型条件下事后访谈项目的差异比较 | 第29页 |
3.4 讨论 | 第29-31页 |
4 实验二 趋避行为对内隐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31-42页 |
4.1 目的与假设 | 第31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4.1.2 实验假设 | 第31页 |
4.2 方法 | 第31-35页 |
4.2.1 被试 | 第31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32-3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4.3.1 对不同训练类型下D值的比较 | 第35-37页 |
4.3.2 对IAT中不同任务反应时的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4.3.3 对不同训练类型条件下事后访谈项目的差异比较 | 第40页 |
4.4 讨论 | 第40-42页 |
5 总讨论 | 第42-46页 |
5.1 趋避行为对外显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 趋避行为对内隐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43-45页 |
5.3 趋避行为对德育教育以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 第45-4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