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 (1)标志视认性 | 第12-13页 |
| (2)标志信息量 | 第13页 |
| (3)标志理解性 | 第13-14页 |
| (4)标志设置 | 第14页 |
| (5)相关标准中的车道行驶方向标志 | 第14-15页 |
| 1.3 课题主要来源 | 第15页 |
| 1.4 课题的研究基础 | 第15-16页 |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7-20页 |
| 第2章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交通标志视认性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 2.1 认知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2.2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短时记忆 | 第21页 |
| 2.3 驾驶人处理标志信息结构模型 | 第21-23页 |
| 2.4 驾驶人视认标志信息并进行驾驶操作过程模型 | 第23-2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车道行驶方向标志模拟视认实验 | 第26-42页 |
| 3.1 实验设计 | 第26-28页 |
| 3.1.1 实验设计背景 | 第26-28页 |
| 3.1.2 实验设计思路 | 第28页 |
| 3.2 实验者招募 | 第28-29页 |
| 3.3 实验1:单个车道行驶方向标志模拟视认实验 | 第29-33页 |
| 3.3.1 实验目的 | 第29页 |
| 3.3.2 实验过程 | 第29-30页 |
| 3.3.3 数据分析 | 第30-33页 |
| 3.4 实验2:组合型车道行驶方向标志视认实验 | 第33-41页 |
| 3.4.1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 3.4.2 实验标志设计 | 第33页 |
| 3.4.3 场景设计 | 第33-34页 |
| 3.4.4 实验过程 | 第34-35页 |
| 3.4.5 数据分析 | 第35-40页 |
| 3.4.6 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车道行驶方向标志实地验证实验 | 第42-48页 |
| 4.1 实验设计 | 第42-44页 |
| 4.1.1 设计思路 | 第42页 |
| 4.1.2 实验对象选取 | 第42页 |
| 4.1.3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 4.1.4 实验场景布设 | 第43-44页 |
| 4.1.5 实验策略 | 第44页 |
| 4.2 实验者招募 | 第44页 |
| 4.3 实验过程 | 第44-45页 |
| 4.3.1 五路名标志和六路名标志实验 | 第44-45页 |
| 4.3.2 组合标志实验 | 第45页 |
| 4.4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5-47页 |
| 4.4.1 描述性分析 | 第45-46页 |
| 4.4.2 方差分析 | 第46-47页 |
| 4.4.3 均值分析 | 第4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车道行驶方向标志合理前置距离建模 | 第48-56页 |
| 5.1 车道行驶方向标志与指路标志并列设置 | 第48-52页 |
| 5.1.1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驾驶员视认交通标志过程 | 第48-49页 |
| 5.1.2 消失距离的计算 | 第49-50页 |
| 5.1.3 反应距离的计算 | 第50页 |
| 5.1.4 行动距离的计算 | 第50页 |
| 5.1.5 前置距离的计算模型 | 第50-52页 |
| 5.2 车道行驶方向标志与指路标志分开设置 | 第52-54页 |
| 5.2.1 车道行驶方向标志设置的前置距离 | 第53-54页 |
| 5.2.2 指路标志设置的前置距离 | 第54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6章 车道行驶方向标志前置距离算例 | 第56-60页 |
| 6.1 车道行驶方向标志与指路标志并列设置时前置距离算例 | 第56-57页 |
| 6.1.1 交叉口停车条件下的模型算例 | 第56-57页 |
| 6.1.2 交叉口通行条件下的模型算例 | 第57页 |
| 6.1.3 并列设置时前置距离结论 | 第57页 |
| 6.2 车道行驶方向标志与指路标志分开设置时前置距离算例 | 第57-58页 |
| 6.2.1 交叉口停车条件下的模型算例 | 第57-58页 |
| 6.2.2 交叉口通行条件下的模型算例 | 第58页 |
| 6.2.3 分开设置时前置距离结论 | 第58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61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成果 | 第66-70页 |
| 发表文章 | 第66页 |
| 取得专利 | 第66页 |
| 完成课题 | 第66-67页 |
| 获得奖励 | 第67-68页 |
| 成果证明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