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s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6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6-2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6-2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第二节 关键词的界定 | 第28-30页 |
一、中小学体育 | 第28-29页 |
二、体育课程疾病 | 第29-30页 |
三、预防与诊治 | 第30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30-56页 |
一、关于“社会病”的研究 | 第31-34页 |
二、关于“教育病理”的研究 | 第34-56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56-6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56-5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58-60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0-61页 |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60页 |
二、研究成果的创新 | 第60页 |
三、研究素材渠道的创新 | 第60-61页 |
第二章 中小学体育课程疾病的判定与分类 | 第61-74页 |
第一节 体育课程疾病的定义与判定 | 第61-69页 |
一、体育课程疾病的定义 | 第61-64页 |
二、体育课程疾病的判定标准 | 第64-68页 |
三、体育课程疾病的判定方法 | 第68-69页 |
第二节 体育课程疾病的分类 | 第69-74页 |
一、体育课程疾病的分类标准 | 第69-70页 |
二、体育课程疾病的分类 | 第70-74页 |
第三章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 | 第74-94页 |
第一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的诊断依据 | 第74-75页 |
一、现实依据 | 第74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74-75页 |
第二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的病症类型及表征 | 第75-88页 |
一、有“体”无“育” | 第76-79页 |
二、弱动作技能 | 第79-83页 |
三、体育人才浪费 | 第83-88页 |
第三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的病因分析 | 第88-92页 |
一、体育课程目标设定的模糊性 | 第88-90页 |
二、体育教师课程执行走偏 | 第90-91页 |
三、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制约 | 第91-92页 |
第四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矫治策略 | 第92-94页 |
一、明晰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 | 第92页 |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 第92-93页 |
三、优化体育课程评价环境 | 第93-94页 |
第四章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 | 第94-120页 |
第一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的诊断依据 | 第95-96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95-96页 |
二、现实依据 | 第96页 |
第二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的病症及其表征 | 第96-108页 |
一、体育课程资源匮乏 | 第97-102页 |
二、体育课程资源“梗阻” | 第102-106页 |
三、体育课程资源失衡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的病因分析 | 第108-116页 |
一、体育学科地位弱势造成课程资源整体性不足 | 第108-110页 |
二、政策法规制度滞后造成体育课程资源“梗阻” | 第110-112页 |
三、体育教师培养制度的缺失造成体育师资的低迷 | 第112-116页 |
第四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化解的基本策略 | 第116-120页 |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课程人文环境 | 第116-117页 |
二、开发与整合体育课程硬资源 | 第117页 |
三、优化体育课程软资源 | 第117-119页 |
四、反向补偿促进体育课程资源均衡化 | 第119-120页 |
第五章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 | 第120-151页 |
第一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诊断依据 | 第120-128页 |
一、教育社会学依据 | 第120-122页 |
二、教育政策文件依据 | 第122-126页 |
三、管理学的依据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病症与表征 | 第128-138页 |
一、低运动负荷 | 第128-132页 |
二、体育课堂伤害 | 第132-135页 |
三、师生阻隔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病因分析 | 第138-146页 |
一、政策刚性不足: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 第139-142页 |
二、班级结构性的失衡:教与学的冲突与脱节 | 第142-146页 |
第四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预防与矫治 | 第146-151页 |
一、让政策“落地”:破解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必然选择 | 第147-148页 |
二、良师培养:缓解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可能路径 | 第148-149页 |
三、资源重组:学生体育需求的暂时满足 | 第149-151页 |
第六章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 | 第151-176页 |
第一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诊断依据 | 第151-152页 |
一、现实性依据 | 第151-152页 |
二、理论性依据 | 第152页 |
第二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的病症及其表征 | 第152-156页 |
一、体育课程结构“学段性”断裂 | 第152-155页 |
二、体育课程结构“扁平化” | 第155-156页 |
第三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的病因分析 | 第156-163页 |
一、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偏差造成体育课程内容繁杂 | 第157-160页 |
二、体育课程设计的偏失造成课程学段间分割 | 第160-161页 |
三、体育课程外在力量的挤压造成体育课程结构变型 | 第161-163页 |
第四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的预防与矫治 | 第163-176页 |
一、凸显“生本”体育课程价值观 | 第163-164页 |
二、“生本”体育课程模式构建 | 第164-171页 |
三、“校本”体育课程的创新实施 | 第171-176页 |
第七章 体育课程评价阻抗 | 第176-209页 |
第一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诊断依据 | 第176-178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176-177页 |
二、现实依据 | 第177-178页 |
第二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病症及其表征 | 第178-185页 |
一、重技轻人 | 第178-181页 |
二、过度应试 | 第181-184页 |
三、评价制度障碍 | 第184-185页 |
第三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病因分析 | 第185-188页 |
一、体育课程自身致病因子造成课程评价缺乏科学性 | 第185-187页 |
二、体育课程环境造成了体育课程评价的约束力不足 | 第187-188页 |
第四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预防与诊治 | 第188-209页 |
一、评价理念的回归:厘清体育课程评价的价值 | 第188-190页 |
二、评价工具的研制:《中小学生体育素养等级评价标准》 | 第190-209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209-214页 |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今天 | 第209-212页 |
二、未来体育课程疾病的研究展望 | 第212-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20页 |
附件 | 第220-251页 |
后记 | 第251-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