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导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3 自己的见解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第17-23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慈善 | 第17-18页 |
2.1.2 慈善组织 | 第18-19页 |
2.1.3 机制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阐述及其应用 | 第20-23页 |
2.2.1 非营利组织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第三次分配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补充保障理论 | 第22-23页 |
3.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现状剖析 | 第23-35页 |
3.1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现状研究 | 第23-30页 |
3.1.1 慈善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 | 第23-25页 |
3.1.2 慈善组织融资规模和结构 | 第25-26页 |
3.1.3 慈善资源的宣传动员 | 第26-28页 |
3.1.4 慈善组织监管机制 | 第28页 |
3.1.5 内部组织架构 | 第28-30页 |
3.2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3.2.1 捐赠回报机制不健全,劝捐方式单一 | 第30-31页 |
3.2.2 资金运作信息不透明,效率不高 | 第31-32页 |
3.2.3 宣传动员机制推动力不足 | 第32-33页 |
3.2.4 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3.2.5 理事会职能错乱 | 第34-35页 |
4.慈善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个案研究——以博爱凤亭家园为例 | 第35-46页 |
4.1 基本情况 | 第35-40页 |
4.1.1 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4.1.2 主要成就 | 第36-37页 |
4.1.3 社会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 第37-40页 |
4.2 主要做法及不足 | 第40-43页 |
4.2.1 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且有限 | 第40-41页 |
4.2.2 宣传动员机制落后 | 第41-42页 |
4.2.3 组织架构不完整 | 第42页 |
4.2.4 监管机制欠缺规范 | 第42-43页 |
4.3 未来发展方向 | 第43-46页 |
4.3.1 明确战略目标,精准定位 | 第44-45页 |
4.3.2 慈善组织的可问责度和可信度问题 | 第45页 |
4.3.3 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建设 | 第45-46页 |
5.完善慈善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路径选择 | 第46-54页 |
5.1 加强慈善捐赠机制建设 | 第46-47页 |
5.1.1 慈善捐赠激励机制 | 第46页 |
5.1.2 慈善捐赠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5.2 完善信息公开化机制 | 第47-48页 |
5.2.1 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 第47页 |
5.2.2 立法强制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实现透明慈善 | 第47-48页 |
5.2.3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 第48页 |
5.3 调整宣传动员机制 | 第48-49页 |
5.3.1 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方式 | 第48-49页 |
5.3.2 慈善资源动员根本:信任度的维持 | 第49页 |
5.4 实现内部监管方式多样化 | 第49-51页 |
5.4.1 设立岗位责任制度 | 第49-50页 |
5.4.2 组织活动章程明确,制度规范 | 第50页 |
5.4.3 建立多层次的自律机制 | 第50-51页 |
5.5 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 | 第51-54页 |
5.5.1 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分而治之 | 第52页 |
5.5.2 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治理 | 第52-53页 |
5.5.3 职能部门、委员会的专业化治理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