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第一章 黄芩及黄芩苷的代谢途径 | 第11-20页 |
1.1 黄芩的概述 | 第11页 |
1.2 黄芩苷的合成途径 | 第11-20页 |
1.2.1 苯丙氨酸解氨酶 | 第14页 |
1.2.2 查尔酮合成酶 | 第14-15页 |
1.2.3 查尔酮异构酶 | 第15-16页 |
1.2.4 黄酮合成酶 | 第16-17页 |
1.2.5 F6H羟基化酶 | 第17页 |
1.2.6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 第17-18页 |
1.2.7 葡萄糖醛酸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发根农杆菌诱导机理 | 第20-22页 |
2.1 发根农杆菌诱导植物形成毛状根过程 | 第20页 |
2.2 转化毛状根的检测 | 第20页 |
2.3 发根农杆菌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2.4 黄芩毛状根的诱导及环境因子与其质量的关系 | 第21-22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2-53页 |
第一章 黄芩毛状根的诱导 | 第22-30页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1.1.1 黄芩茎段的制备 | 第22页 |
1.1.2 发根农杆菌A4的培养 | 第22-23页 |
1.1.3 黄芩毛状根的诱导 | 第23页 |
1.1.4 黄芩毛状根的鉴别 | 第23-24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1.2.1 黄芩茎段的诱导 | 第24页 |
1.2.2 黄芩毛状根的诱导 | 第24-26页 |
1.2.3 毛状根的鉴定 | 第26-29页 |
1.2.4 毛状根培养体系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黄芩葡萄糖醛酸水解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2.1.1 材料 | 第30页 |
2.1.2 主要的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2.2 方法 | 第30-32页 |
2.2.1 总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2 sbGUS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 第31页 |
2.2.3 GU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2.3.1 sbGUS基因的克隆 | 第32页 |
2.3.2 理化性质分析 | 第32-33页 |
2.3.3 sbGUS基因编码蛋白二级结构分析、结构域预测及三维建模 | 第33-35页 |
2.3.4 sbGUS基因编码蛋白信号肽、亚细胞定位、跨膜区预测分析 | 第35-36页 |
2.3.5 sbGUS编码蛋白的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6-38页 |
2.3.6 sbGUS的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不同培养条件下黄芩毛状根的质量、sbGUS的酶活性及表达量 | 第40-50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3.1.1 材料 | 第40页 |
3.1.2 仪器 | 第40页 |
3.2 不同温度条件下黄芩毛状根中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 | 第40-41页 |
3.3 黑暗与光照条件下黄芩毛状根中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 | 第41-42页 |
3.4 样品的前处理及HPLC的检查方法 | 第42页 |
3.4.1 微波辅助提取方法 | 第42页 |
3.4.2 HPLC检查的条件 | 第42页 |
3.5 Gus酶活性测定 | 第42-43页 |
3.6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 第43页 |
3.7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3.7.1 不同温度处理下黄芩毛状根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 | 第43-45页 |
3.7.2 光照处理下黄芩毛状根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 | 第45-46页 |
3.7.3 不同条件处理下黄芩毛状根中sbGUS酶活性 | 第46-47页 |
3.7.4 不同条件处理下黄芩毛状根中sbGUS基因表达量 | 第47-5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0-53页 |
4.1 黄芩毛状根体系的建立 | 第50页 |
4.2 黄芩葡萄糖醛酸水解酶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0-51页 |
4.3 不同培养条件下黄芩毛状根的质量与sbGUS基因的表达量之间的关系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