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写词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 多花水仙离体培养技术 | 第12-15页 |
1.1 低温预处理 | 第13页 |
1.2 外植体的选择 | 第13页 |
1.3 外植体的消毒 | 第13-14页 |
1.4 器官发生途径 | 第14页 |
1.5 培养基的选择 | 第14-15页 |
2 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1 传统的育种方法 | 第15-16页 |
2.1.1 选择育种 | 第15页 |
2.1.2 杂交育种 | 第15-16页 |
2.1.3 诱变育种 | 第16页 |
2.2 现代育种 | 第16-17页 |
3 多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3.1 多倍体植物的特征 | 第17-18页 |
3.2 多倍体诱发 | 第18-19页 |
3.3 植物多倍体的鉴定 | 第19-20页 |
3.3.1 形态鉴定法 | 第19页 |
3.3.2 气孔鉴定法 | 第19-20页 |
3.3.3 染色体计数法 | 第20页 |
3.3.4 分子水平鉴定法 | 第20页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水仙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2-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1.2.1 外植体消毒 | 第22页 |
1.2.2 培养基 | 第22-23页 |
1.2.3 外植体的接种 | 第23页 |
1.2.4 继代增殖培养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4页 |
2.1 漳州水仙组培苗的生长特性 | 第23页 |
2.2 相关性分析 | 第23-29页 |
2.2.1 漳州水仙外层鳞茎生长及分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25页 |
2.2.2 漳州水仙中层鳞茎生长及分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7页 |
2.2.3 黄花水仙外层鳞茎生长及分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2.2.4 黄花水仙中层鳞茎生长及分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2.3 6-BA、2,4-D和KT最佳浓度组合的确定 | 第29-34页 |
2.3.1 3种激素不同浓度组合对漳州水仙外层小球茎诱导影响 | 第29-31页 |
2.3.2 3种激素不同浓度组合对漳州水仙中层小球茎诱导影响 | 第31页 |
2.3.3 3种激素不同浓度组合对黄花水仙外层小球茎诱导影响 | 第31-32页 |
2.3.4 3种激素不同浓度组合对黄花水仙中层小球茎诱导影响 | 第32-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 第36-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1.2.1 混合培养法 | 第36-37页 |
1.2.2 浸泡培养法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2.1 漳州水仙多倍体诱导 | 第37-41页 |
2.1.1 漳州水仙鳞茎片混合培养法的诱导效果 | 第37-38页 |
2.1.2 漳州水仙鳞茎片浸泡培养法的诱导效果 | 第38-39页 |
2.1.3 漳州水仙愈伤组织混合培养法的诱导效果 | 第39-40页 |
2.1.4 漳州水仙愈伤组织浸泡培养法的诱导效果 | 第40-41页 |
2.2 黄花水仙多倍体诱导 | 第41-44页 |
2.2.1 黄花水仙愈伤组织混合培养法的诱导效果 | 第41-42页 |
2.2.2 黄花水仙愈伤组织浸泡培养法的诱导效果 | 第42-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多倍体鉴定 | 第45-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45页 |
1.2 方法 | 第45-47页 |
1.2.1 预处理 | 第45-46页 |
1.2.2 固定 | 第46页 |
1.2.3 解离 | 第46页 |
1.2.4 压片和染色 | 第46页 |
1.2.5 镜检 | 第46页 |
1.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6页 |
1.2.7 多倍体鉴定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2.1 不同预处理对二倍体黄花水仙根尖染色体数目的影响 | 第47-49页 |
2.2 不同预处理对染色体形态的影响 | 第49-52页 |
2.3 植株的倍性鉴定 | 第52-55页 |
2.3.1 形态学鉴定 | 第52-53页 |
2.3.2 气孔鉴定 | 第53-54页 |
2.3.3 染色体鉴定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1 小结 | 第57页 |
2 创新点 | 第57-58页 |
3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