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严寒地区冻融作用对桥梁服役性能的影响方面 | 第15-16页 |
1.2.2 桥梁下部结构服役状态评估方面 | 第16-20页 |
1.2.3 桥梁结构模态测试方面 | 第20-22页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2 高铁多跨简支梁桥模态识别方法研究 | 第26-42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桥梁模态识别理论 | 第26-32页 |
2.2.1 冲击振动试验法 | 第26-28页 |
2.2.2 随机子空间法 | 第28-32页 |
2.3 高铁多跨简支梁桥模态识别流程 | 第32-33页 |
2.4 高铁多跨简支梁桥模态识别流程的数值验证 | 第33-39页 |
2.4.1 简支梁桥模型介绍 | 第33-35页 |
2.4.2 模态识别结果对比 | 第35-39页 |
2.5 高铁多跨简支梁桥下部结构状态评估指标的确定 | 第39-40页 |
2.6 小结 | 第40-42页 |
3 高铁多跨简支梁桥模态识别试验研究 | 第42-62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工程概况 | 第42-44页 |
3.3 高铁多跨简支梁桥现场动力试验 | 第44-51页 |
3.3.1 试验目的 | 第44页 |
3.3.2 试验设备 | 第44-46页 |
3.3.3 试验步骤 | 第46-48页 |
3.3.4 测点布置方案 | 第48-49页 |
3.3.5 时域信号分析 | 第49-51页 |
3.4 高铁多跨简支梁桥模态识别结果 | 第51-56页 |
3.4.1 基于随机子空间法的模态识别 | 第51-53页 |
3.4.2 基于冲击振动试验法的自振频率识别 | 第53-54页 |
3.4.3 其他简支梁桥模态识别结果 | 第54-56页 |
3.5 传统模态参数测试方法的应用 | 第56-61页 |
3.5.1 余振法 | 第56-60页 |
3.5.2 脉动法 | 第60-61页 |
3.6 小结 | 第61-62页 |
4 严寒地区高铁桥梁下部结构自振频率演变规律研究 | 第62-80页 |
4.1 前言 | 第62页 |
4.2 严寒地区高铁桥墩自振频率演变机理 | 第62-65页 |
4.2.1 考虑混凝土冻融作用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2 考虑地基土体冻融作用的影响 | 第63-65页 |
4.3 冻融作用的数值模拟 | 第65-71页 |
4.3.1 计算的基本假定 | 第65-66页 |
4.3.2 土体及桩-墩有限元模型 | 第66-67页 |
4.3.3 冻融作用数值模拟方法 | 第67-69页 |
4.3.4 冻融作用对桥墩自振频率的影响分析 | 第69-71页 |
4.4 实测桥梁下部结构自振频率分布规律 | 第71-75页 |
4.4.1 考虑墩身高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4.4.2 考虑桥墩类型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3 考虑梁体重量的影响 | 第73-75页 |
4.5 实测桥梁下部结构自振频率演变规律 | 第75-78页 |
4.5.1 试验地区冻融阶段的划分 | 第75-76页 |
4.5.2 各阶段试验工作成果 | 第76页 |
4.5.3 实测自振频率演变规律分析 | 第76-78页 |
4.6 小结 | 第78-80页 |
5 严寒地区高铁桥梁下部结构服役状态评估方法 | 第80-102页 |
5.1 前言 | 第80页 |
5.2 桥墩病害对模态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80-85页 |
5.2.1 病害类型分析 | 第80-81页 |
5.2.2 病害模拟方法 | 第81-82页 |
5.2.3 病害对模态参数的影响 | 第82-85页 |
5.3 桥墩横向自振频率标准值研究 | 第85-96页 |
5.3.1 桥墩自振频率的近似计算方法 | 第85-92页 |
5.3.2 基于回归分析法的桥墩自振频率标准值公式 | 第92-95页 |
5.3.3 桥墩自振频率标准值公式的验证 | 第95-96页 |
5.4 基于模态参数的桥梁桥墩服役状态评估方法 | 第96-100页 |
5.4.1 服役状态评估指标 | 第96页 |
5.4.2 服役状态评估依据 | 第96-99页 |
5.4.3 服役状态评估准则 | 第99-100页 |
5.5 基于模态参数的桥墩服役状态评估程序 | 第100-101页 |
5.6 小结 | 第101-10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6.1 结论 | 第102-103页 |
6.2 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1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