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其他学科论文--中医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

基于DSA证实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13-22页
    1.1 中医体质学说概念及分类第13-16页
        1.1.1 中医体质概述第13-14页
        1.1.2 一般人群体质分布类型第14页
        1.1.3 兼夹体质第14-15页
        1.1.4 体质与发病第15页
        1.1.5 九种体质之人的调养方法第15-16页
    1.2 体质与中风及相关疾病发病第16-18页
        1.2.1 体质与高血压病第16页
        1.2.2 体质与糖尿病第16-17页
        1.2.3 体质与中风发病第17-18页
    1.3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研究第18-22页
        1.3.1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和危险因素第18-20页
        1.3.2 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第20-22页
第二章 临床研究第22-24页
    2.1 研究目的第22页
    2.2 研究对象第22页
        2.2.1 病例来源第22页
        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第22页
    2.3 研究方法第22-24页
        2.3.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2.3.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三章 研究结果第24-28页
    3.1 脑血管造影情况整体分析第24页
    3.2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第24页
    3.3 不同血管狭窄程度间危险因素比较第24-25页
    3.4 血管狭窄病变单支和多支间危险因素比较第25页
    3.5 血管狭窄程度不同性别比较第25-26页
    3.6 血管狭窄中医体质整体分布情况第26页
    3.7 血管狭窄不同性别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第26页
    3.8 单支与多支血管狭窄病变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第26-27页
    3.9 前循环与后循环血管狭窄病变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第27-28页
第四章 结论第28-29页
第五章 讨论第29-31页
    5.1 脑血管狭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讨论第29页
    5.2 不同血管狭窄程度间生化指标水平对比结果讨论第29页
    5.3 单支与多支血管狭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讨论第29-30页
    5.4 脑血管狭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研究结果讨论第30页
    5.5 中医体质方面预防脑血管狭窄讨论第30-31页
结语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6页
附录第36-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扭转试验机改造研究
下一篇:LED驱动电源性能退化评估及测试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