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2页 |
1.1 抗过敏药物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1 抗组胺类药物 | 第14-15页 |
1.1.2 肥大细胞稳定剂 | 第15页 |
1.1.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第15页 |
1.1.4 其他类药物 | 第15-16页 |
1.2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渗透泵制剂 | 第16页 |
1.2.2 骨架缓释片 | 第16-17页 |
1.2.3 缓控释微丸 | 第17页 |
1.2.4 胃内漂浮缓控释制剂 | 第17-18页 |
1.2.5 液体缓控释制剂 | 第18页 |
1.3 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离子交换树脂的载药原理和结合机制 | 第19页 |
1.3.2 离子交换树脂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模型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1 理化性质 | 第20页 |
1.4.2 药理学作用 | 第20页 |
1.4.3 临床应用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马来酸卡比沙明载药树脂的制备 | 第22-39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1 仪器 | 第22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22-23页 |
2.2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3-27页 |
2.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3页 |
2.2.2 不同介质中的标准曲线 | 第23-24页 |
2.2.3 精密度实验 | 第24-25页 |
2.2.4 CAM在不同介质中的稳定性 | 第25-26页 |
2.2.5 不同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 | 第26-27页 |
2.3 马来酸卡比沙明树脂的制备 | 第27-36页 |
2.3.1 树脂的预处理 | 第27页 |
2.3.2 静态载药 | 第27-31页 |
2.3.3 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 | 第31-34页 |
2.3.4 动态载药 | 第34-36页 |
2.4 讨论 | 第36-38页 |
2.4.1 CAM树脂的形成机理 | 第36-37页 |
2.4.2 静态载药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页 |
2.4.3 动态载药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页 |
2.4.4 静态载药和动态载药的分析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CAM树脂的结合机制及体外释放行为考察 | 第39-52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3.1.1 仪器 | 第39-40页 |
3.1.2 药品与试剂 | 第40页 |
3.2 药物树脂结合机制分析 | 第40-43页 |
3.2.1 形态分析 | 第40页 |
3.2.2 差示扫描热分析 | 第40-41页 |
3.2.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3.2.4 X-ray衍射 | 第42-43页 |
3.3 马来酸卡比沙明树脂体外释放 | 第43-49页 |
3.3.1 溶出方法 | 第44页 |
3.3.2 评价方法 | 第44页 |
3.3.3 体外释放影响因素考察 | 第44-49页 |
3.4 释放机制 | 第49-50页 |
3.5 讨论 | 第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马来酸卡比沙明药物树脂包衣工艺研究 | 第52-70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4.1.1 仪器 | 第52页 |
4.1.2 试剂 | 第52-53页 |
4.2 含量测定方法 | 第53页 |
4.3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3页 |
4.4 评价方法 | 第53页 |
4.5 包衣处方工艺的研究 | 第53-64页 |
4.5.1 药物树脂的浸渍 | 第53-55页 |
4.5.2 工艺设计思路 | 第55-57页 |
4.5.3 包衣工艺因素对药物树脂微囊体外释放的影响 | 第57-60页 |
4.5.4 包衣处方因素对药物树脂微囊释放的影响 | 第60-64页 |
4.6 CAM缓释微囊的质量评估 | 第64-68页 |
4.6.1 形态 | 第64-65页 |
4.6.2 密度 | 第65页 |
4.6.3 粒径 | 第65-66页 |
4.6.4 含量 | 第66页 |
4.6.5 释放度考察 | 第66-67页 |
4.6.6 溶剂残留 | 第67-68页 |
4.7 讨论 | 第6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马来酸卡比沙明缓释混悬剂的制备 | 第70-84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70-71页 |
5.1.1 仪器 | 第70页 |
5.1.2 药品与试剂 | 第70-71页 |
5.2 混悬剂参数测定 | 第71-74页 |
5.2.1 微囊粒径的测定 | 第71页 |
5.2.2 润湿性 | 第71-72页 |
5.2.3 混悬介质的密度 | 第72-73页 |
5.2.4 助悬介质的流变学考察 | 第73-74页 |
5.3 CAM缓释混悬剂的制备 | 第74-79页 |
5.3.1 评价方法 | 第74-75页 |
5.3.2 助悬剂的筛选 | 第75-76页 |
5.3.3 填充剂的筛选 | 第76-77页 |
5.3.4 润湿剂的筛选 | 第77-78页 |
5.3.5 螯合剂、矫味剂和防腐剂的筛选 | 第78-79页 |
5.4 缓释混悬剂的制备 | 第79页 |
5.5 马来酸卡比沙明缓释混悬剂稳定性考察 | 第79-82页 |
5.5.1 稳定性考察项目 | 第79-80页 |
5.5.2 影响因素试验 | 第80-81页 |
5.5.3 加速实验 | 第81-82页 |
5.6 讨论 | 第8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马来酸卡比沙明缓释混悬剂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84-94页 |
6.1 仪器与试剂 | 第84-85页 |
6.1.1 仪器 | 第84页 |
6.1.2 药品与试剂 | 第84页 |
6.1.3 动物 | 第84-85页 |
6.2 方法与结果 | 第85-93页 |
6.2.1 体内分析方法建立 | 第85-90页 |
6.2.2 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90-92页 |
6.2.3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第92页 |
6.2.4 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92-93页 |
6.3 讨论 | 第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完成的论文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