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2页
 一、选题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第10页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第10页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0-12页
一、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概况第12-25页
 (一)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形成第12-19页
  1. 里甲制度与里甲长第12-14页
  2. 里老制度与里老人第14-19页
 (二)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盛衰原因第19-25页
  1.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形成原因第19-21页
  2.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衰落原因第21-25页
二、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基本内容第25-44页
 (一)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范围第26-30页
 (二)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的场所第30-34页
  1. 申明亭的建立第30-33页
  2. 申明亭的功能第33-34页
 (三) 明初里老人纠纷解决制度的基本原则第34-37页
  1. 合议原则第34-35页
  2. 单独处理纠纷原则第35页
  3. 不告不理原则第35页
  4. 禁止与案件无关人员起诉原则第35-36页
  5. 以教化方式为主原则第36页
  6. 里老人理讼前置原则第36-37页
 (四)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实施情况第37-44页
  1.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实践第37-41页
  2.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演变第41-44页
三、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特点与价值第44-50页
 (一)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特点第44-47页
  1. 纠纷解决的法定化第44-45页
  2. 纠纷解决主体的权威性与熟知性第45-46页
  3. 纠纷解决的及时性第46页
  4. 纠纷解决程序的非法定化第46页
  5. 纠纷解决中的亲和性第46-47页
  6. 纠纷解决目的的教化性第47页
 (二)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制度的价值第47-50页
  1.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是社会自治的重要形式第47-48页
  2. 明初基层社会纠纷解决模式是纠纷解决的重要方式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略论明代官员丁忧制度
下一篇:浅析清初盐业规制及其弊端--以两淮盐引案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