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崛起与浙江省海洋经济作为 | 第14页 |
1.1.2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摸底 | 第14-15页 |
1.1.3 课题支撑 | 第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研究区域、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7-22页 |
1.4.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4.3 数据来源 | 第21-22页 |
2 核心概念与海洋产业发展研究动态 | 第22-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2.1.1 海洋及相关产业与涉海企业 | 第22-24页 |
2.1.2 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产业集群 | 第24-26页 |
2.2 海洋产业发展研究的主要领域 | 第26-31页 |
2.2.1 海洋产业发展的条件评估研究动态 | 第26-27页 |
2.2.2 海洋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动态 | 第27页 |
2.2.3 海洋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海洋产业集群研究动态 | 第27-31页 |
2.3 海洋产业发展的理论探索及其新视角 | 第31-33页 |
3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差异评价 | 第33-44页 |
3.1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条件的评价指标 | 第33-36页 |
3.1.1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条件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3页 |
3.1.2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6页 |
3.2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 | 第36-42页 |
3.2.1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条件的整体变化 | 第36-37页 |
3.2.2 浙江滨海地区各市海洋产业发展条件的动态变化 | 第37-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构成与布局现状 | 第44-58页 |
4.1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构成 | 第44-49页 |
4.2 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布局 | 第49-57页 |
4.2.1 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整体空间分布 | 第49页 |
4.2.2 浙江滨海各地区涉海企业空间分布 | 第49-50页 |
4.2.3 浙江滨海地区主要涉海企业空间分布 | 第50-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企业视角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时空集聚态势 | 第58-75页 |
5.1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集聚区的识别 | 第58-59页 |
5.1.1 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聚集区的识别 | 第58页 |
5.1.2 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集聚区识别结果 | 第58-59页 |
5.2 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时空演化过程 | 第59-62页 |
5.2.1 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的时间演化过程 | 第59-60页 |
5.2.2 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的空间演化过程 | 第60-62页 |
5.3 浙江滨海地区主要涉海企业时空演化过程 | 第62-67页 |
5.3.1 浙江滨海地区主要涉海企业总体的空间格局 | 第62-63页 |
5.3.2 浙江滨海地区主要涉海企业的动态分析 | 第63-65页 |
5.3.3 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区位选择 | 第65-67页 |
5.4 杭州市区、宁波市区、舟山市区涉海企业空间分布 | 第67-74页 |
5.4.1 三市区涉海企业空间分布不同方法的刻画 | 第67-73页 |
5.4.2 涉海企业空间分布的区位指向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破解路径 | 第75-80页 |
6.1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75-77页 |
6.1.1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条件不均衡 | 第75页 |
6.1.2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不均衡且缺乏高新技术海洋产业 | 第75-76页 |
6.1.3 浙江滨海地区涉海企业的区位指向性明显但内部缺乏集群联系 | 第76-77页 |
6.2 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破解路径 | 第77-79页 |
6.2.1 提升海洋科教水平驱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 | 第77-78页 |
6.2.2 提升涉海企业密集区的内部联系水平 | 第78页 |
6.2.3 提升港口及岸线海洋产业集聚区与中心城区海洋产业集聚区的联系 | 第78-7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7.1 结论 | 第80-81页 |
7.2 创新点 | 第81页 |
7.3 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