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川西地区形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InSAR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川西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 第22-30页 |
2.1 构造演化 | 第22-25页 |
2.2 龙门山断裂 | 第25-27页 |
2.3.鲜水河断裂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断层活动与地表关系的建立 | 第30-41页 |
3.1 断层分类 | 第30-31页 |
3.2 矩形位错模型 | 第31-34页 |
3.3 向错理论模型 | 第34-40页 |
3.3.1 矩形位错模型弹性介质中奇变源与任意点的位移关系 | 第34-35页 |
3.3.2 矩形三维向错引起的位移场变化 | 第35-38页 |
3.3.3 基于向错理论的单断层模拟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In SAR技术原理及误差分析 | 第41-51页 |
4.1 InSAR基本原理 | 第41-45页 |
4.2 D-InSAR原理与方法 | 第45-46页 |
4.2.1 二轨差分干涉测量原理 | 第45-46页 |
4.2.2 二轨法数据处理流程 | 第46页 |
4.3 时间序列InSAR分析方法 | 第46-48页 |
4.3.1 SBAS方法基本原理 | 第47页 |
4.3.2 SBAS方法技术流程 | 第47-48页 |
4.3.3 Stacking技术 | 第48页 |
4.4 InSAR形变监测误差分析及减弱措施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基于D-InSAR技术提取2008年汶川同震形变场 | 第51-66页 |
5.1 汶川地震概述 | 第51-52页 |
5.2 数据源 | 第52-55页 |
5.2.1 SAR数据 | 第52-53页 |
5.2.2 DEM数据 | 第53-54页 |
5.2.3 GPS数据 | 第54-55页 |
5.3 汶川同震形变场提取 | 第55-56页 |
5.4 多轨道数据拼接 | 第56-59页 |
5.5 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5.5.1 差分干涉图分析 | 第59-60页 |
5.5.2 地震形变场分析 | 第60-62页 |
5.6 InSAR与GPS观测值对比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龙门山断裂活动的反演计算分析 | 第66-89页 |
6.1 InSAR形变场数据降采样 | 第67-75页 |
6.1.1 汶川垂直向同震形变场数据分析 | 第67-68页 |
6.1.2 三种降采样方法分析 | 第68-73页 |
6.1.3 改进的cubic法降采样研究 | 第73-75页 |
6.2 GPS数据整理 | 第75页 |
6.3 龙门山断层参数获取 | 第75-76页 |
6.4 粒子群算法反演龙门山断裂带的三维运动 | 第76-88页 |
6.4.1 粒子群算法 | 第76-77页 |
6.4.2 GPS、InSAR数据联合反演 | 第77-80页 |
6.4.3 GPS、InSAR联合反演结果验证 | 第80-84页 |
6.4.4 GPS数据反演 | 第84-86页 |
6.4.5 GPS反演结果验证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SBAS方法在鲜水河断裂形变研究中的应用 | 第89-104页 |
7.1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 第89-90页 |
7.1.1 SAR数据 | 第89-90页 |
7.1.2 DEM数据 | 第90页 |
7.2 SBAS获取鲜水河断裂西北段形变的时间序列 | 第90-93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93-103页 |
7.3.1 时序监测结果分析 | 第93-98页 |
7.3.2 年平均形变速率分析 | 第98-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八章 鲜水河断裂活动的反演计算分析 | 第104-113页 |
8.1 InSAR形变场数据降采样 | 第105-107页 |
8.2 鲜水河断裂带参数获取 | 第107-108页 |
8.3 粒子群算法反演鲜水河断裂带的三维运动 | 第108-112页 |
8.3.1 反演原理及方法 | 第108-109页 |
8.3.2 反演实现及结果分析 | 第109-110页 |
8.3.3 反演结果验证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9.1 结论 | 第113-114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