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4-16页 |
(一) 时代的呼唤 | 第14页 |
(二) 发展的必然 | 第14-15页 |
(三) 地域的优势 | 第15-16页 |
二、核心概念 | 第16-19页 |
(一) 素养(Literacy) | 第16-18页 |
(二) 全球素养(Global Literacy) | 第18-1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一、全球教育 | 第21-24页 |
(一) 数量变化情况 | 第21-22页 |
(二) 主题研究情况 | 第22-24页 |
二、教师素养 | 第24-27页 |
(一) 数量变化情况 | 第24-26页 |
(二) 研究内容情况 | 第26-27页 |
三、研究评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9-4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30-3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30-3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3-42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33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33-40页 |
(三) 访谈法 | 第40-41页 |
(四) 实地观察法 | 第41-42页 |
五、研究伦理 | 第42页 |
六、研究假设与局限 | 第42-44页 |
(一) 研究假设 | 第42-43页 |
(二) 研究局限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呈现与分析 | 第44-78页 |
一、有效问卷情况 | 第44-45页 |
二、教师基本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 第45-49页 |
(一) 性别信息 | 第46页 |
(二) 教龄信息 | 第46-47页 |
(三) 学历信息 | 第47-48页 |
(四) 学科信息 | 第48-49页 |
(五) “去过海外次数”的信息 | 第49页 |
三、教师对全球教育理解的分析 | 第49-53页 |
(一) 对全球教育的理解 | 第50页 |
(二) 对全球教育目的的理解 | 第50-51页 |
(三) 学生开始接受全球教育的合适年龄段倾向调查 | 第51-52页 |
(四)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全球教育的利弊倾向判断 | 第52页 |
(五) 开展全球教育的方式 | 第52-53页 |
四、教师全球素养描述性分析 | 第53-64页 |
(一) 教师全球素养总体水平 | 第53-54页 |
(二) 教师全球素养主题维度的分析 | 第54-64页 |
五、教师全球素养差异性分析 | 第64-75页 |
(一) 教师性别与教师全球素养水平 | 第64-66页 |
(二) 教师教龄与教师全球素养水平 | 第66页 |
(三) 教师学历与教师全球素养水平 | 第66-72页 |
(四) 教师任教学科与教师全球素养水平 | 第72-75页 |
六、研究结论 | 第75-78页 |
(一) 该校教师对素养和全球教育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认知 | 第75-76页 |
(二) 全球素养主题维度中全球文化水平较高,全球联结相对薄弱 | 第76页 |
(三) 教师在全球素养的各目标维度的水平参差 | 第76-77页 |
(四) 教师全球素养与教师学历和任教学科相关,与性别、年龄及教龄无关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研究对策与建议 | 第78-89页 |
一、国家层面 | 第78-80页 |
(一) 加强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和评估力度 | 第78-79页 |
(二) 将全球素养纳入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 第79-80页 |
(三) 依据学科性质,分层分类进行教师教育 | 第80页 |
二、学校层面 | 第80-86页 |
(一) 办学理念要体现时代潮流 | 第80-81页 |
(二)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渗透全球教育 | 第81-83页 |
(三) 兼顾外籍教师引进的“质”与“量” | 第83页 |
(四) 互惠学习与共生发展——促进跨校、跨区域、跨文化交流 | 第83-86页 |
三、教师层面 | 第86-89页 |
(一) 主动挖掘学科与全球内容间的联系 | 第86-87页 |
(二) 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终身学习者 | 第87-89页 |
结语 | 第89-90页 |
附录一:教师全球素养访谈提纲 | 第90-91页 |
附录二:教师全球素养问卷(样卷)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后记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