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1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斜拉桥的发展 | 第12-17页 |
1.2.1 国外斜拉桥的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斜拉桥的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3 斜拉桥施工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 第17-36页 |
1.3.1 基于不同模拟分析的施工控制方法 | 第18-20页 |
1.3.2 基于不同控制思路的施工控制方法 | 第20-27页 |
1.3.3 基于不同参数识别方法的施工控制方法 | 第27-31页 |
1.3.4 国外施工控制研究发展状况 | 第31-33页 |
1.3.5 国内施工控制研究发展状况 | 第33-3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6-41页 |
1.4.1 千米级斜拉桥施工控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1.4.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页 |
1.4.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7-41页 |
第2章 超大跨度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控制策略及施工控制体系 | 第41-56页 |
2.1 大跨度斜拉桥的施工控制方法 | 第41-45页 |
2.2 千米级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控制方法 | 第45-55页 |
2.2.1 施工全过程几何控制法的概念和要点 | 第45-46页 |
2.2.2 斜拉结构几何控制原理 | 第46-50页 |
2.2.3 大跨度斜拉桥施工控制的特点 | 第50-53页 |
2.2.4 大跨度斜拉桥全过程几何控制体系 | 第53-5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3章 参数识别方法研究 | 第56-89页 |
3.1 参数识别过程中的误差 | 第56-57页 |
3.2 施工控制过程中误差来源及误差分析 | 第57-62页 |
3.3 几种常见的传统参数识别方法 | 第62-70页 |
3.3.1 卡尔曼滤波法 | 第62-64页 |
3.3.2 最小二乘法 | 第64-65页 |
3.3.3 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65-70页 |
3.4 灰色神经网络方法的概念 | 第70-78页 |
3.4.1 灰色神经网络识别方法 | 第70-71页 |
3.4.2 灰色神经网络识别方法的融合方式 | 第71-74页 |
3.4.3 适用于斜拉桥施工控制中的融合方式 | 第74-77页 |
3.4.4 灰色神经网络融合后的互补性 | 第77-78页 |
3.5 灰色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大跨度斜拉桥参数识别的算例 | 第78-87页 |
3.5.1 南京长江三桥参数识别算例 | 第79-83页 |
3.5.2 苏通长江大桥参数识别算例 | 第83-8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4章 状态预测方法研究 | 第89-108页 |
4.1 传统的灰色理论预测方法 | 第89-90页 |
4.2 最优化权值法的混合识别方法 | 第90-96页 |
4.2.1 组合预测混合识别方法基本概念 | 第90-92页 |
4.2.2 混合识别方法的理论依据 | 第92-93页 |
4.2.3 最优化组合模型的原理 | 第93-96页 |
4.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混合识别方法研究 | 第96-100页 |
4.3.1 D-S证据理论基本概念 | 第96-98页 |
4.3.2 基于证据理论的混合识别方法的基本算法 | 第98-100页 |
4.4 混合识别方法在大跨度斜拉桥状态预测中的算例 | 第100-106页 |
4.4.1 南京三桥结构行为预测算例 | 第100-103页 |
4.4.2 苏通长江大桥结构行为预测算例 | 第103-105页 |
4.4.3 苏通长江大桥梁段超长预测算例 | 第105-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5章 结构无应力构形计算方法与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08-142页 |
5.1 结构计算模型 | 第108-110页 |
5.2 几何控制法下的结构无应力构形计算方法 | 第110-117页 |
5.2.1 斜拉索无应力长度计算方法 | 第110-112页 |
5.2.2 梁段无应力线形计算方法 | 第112-117页 |
5.3 大跨度斜拉桥参数敏感性规律分析 | 第117-141页 |
5.3.1 敏感性分析的内容 | 第117页 |
5.3.2 敏感性分析的目的 | 第117-119页 |
5.3.3 敏感性分析的结果 | 第119-128页 |
5.3.4 结构参数敏感性规律分析 | 第128-14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6章 超大跨度斜拉桥施工控制其他相关问题 | 第142-175页 |
6.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 | 第142-154页 |
6.1.1 概述 | 第142-145页 |
6.1.2 数据库研究的目的 | 第145-147页 |
6.1.3 全过程几何控制体系数据库的特点 | 第147-148页 |
6.1.4 数据库模块说明 | 第148-154页 |
6.2 中跨合龙几何控制方法研究 | 第154-166页 |
6.2.1 概述 | 第154-155页 |
6.2.2 主要中跨合龙方法对比 | 第155-160页 |
6.2.3 中跨合龙方法的确定 | 第160-166页 |
6.3 最优化方法在大型结构制造安装中的应用 | 第166-175页 |
6.3.1 概述 | 第166-170页 |
6.3.2 大跨度斜拉桥大梁段误差修正优化 | 第170-175页 |
第7章 工程应用结果简述 | 第175-181页 |
7.1 中跨合龙前控制结果 | 第175-176页 |
7.2 中跨合龙后控制结果 | 第176-177页 |
7.3 调索完成后控制结果 | 第177-179页 |
7.4 成桥状态控制结果 | 第179-1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81-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