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

安徽宣城网纹红土理化特性及其古环境意义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图表列单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选题依据第12-13页
    1.2 网纹红土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网纹红土的形成年代第13-14页
        1.2.2 网纹红土的物源第14-15页
        1.2.3 网纹红土的形成机制第15-16页
        1.2.4 网纹红土的古气候意义第16-18页
    1.3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9-20页
    2.2 剖面描述第20-21页
    2.3 样品采集第21-22页
第三章 粒度特征第22-35页
    3.1 粒度的测量方法第22页
    3.2 粒度组成特征与粒度曲线特征第22-30页
        3.2.1 粒度组成特征第22-25页
        3.2.2 不同风尘沉积物粒度组成对比第25-26页
        3.2.3 剖面粒度变化特征第26-28页
        3.2.4 粒度曲线特征第28-30页
    3.3 粒度参数特征第30-32页
        3.3.1 粒度参数的计算公式第30-31页
        3.3.2 粒度参数的特征第31-32页
    3.4 小结第32-35页
第四章 磁学特征第35-49页
    4.1 磁性指标的测量第35-36页
    4.2 磁性指标的变化特征第36-44页
        4.2.1 磁化率变化特征第36-40页
        4.2.2 剩磁的变化特征第40-41页
        4.2.3 磁性比值参数的变化特征第41-42页
        4.2.4 磁性参数的相关关系第42-44页
    4.3 热磁分析(χ-T曲线)第44-47页
    4.4 漫反射光谱第47-48页
    4.5 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元素特征第49-62页
    5.1 元素的测量第49页
    5.2 元素特征第49-60页
        5.2.1 不同风尘沉积物间的元素组成特征对比第50-51页
        5.2.2 LX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51-56页
        5.2.3 LX剖面风化强度第56-57页
        5.2.4 元素变化特征反映的网纹成因及剖面沉积过程第57-60页
    5.3 小结第60-62页
第六章 总结第62-66页
    6.1 讨论第62-64页
        6.1.1 郎溪网纹红土剖面的年代第62页
        6.1.2 郎溪网纹红土的物源第62-63页
        6.1.3 网纹红土的成因第63-64页
    6.2 结论第64-65页
    6.3 不足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D集团员工招聘体系优化
下一篇:某建筑公司投资房地产业务的风险识别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