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基于理论完善视角的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50页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第15-18页
        (一)研究缘起第15-16页
        (二)研究意义第16-18页
    二、研究现状第18-40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9-26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26-39页
        (三)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思考第39-40页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内容第40-44页
        (一)研究思路第40-42页
        (二)研究方法第42页
        (三)研究内容第42-44页
    四、相关概念界定第44-50页
        (一)解释力第44-45页
        (二)理论解释力第45-46页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第46-47页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第47-48页
        (五)理论完善及其与提升解释力的关系第48-50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背景性认知第50-69页
    一、当代中国需要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现实需求第51-57页
        (一)时代向度:理论与现实的脱离第51-53页
        (二)意识形态向度:演变与反演变的较量第53-55页
        (三)党的建设向度: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第55-57页
    二、理论自身需要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理论需求第57-64页
        (一)理论研究向度:理论解释力提升过程的难与易第57-61页
        (二)理论发展向度:理论解释力提升效果的“弱”与“强”第61-64页
    三、推进理论自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目标指向第64-69页
        (一)理论指导向度:理论解释力提升的现实指向第64-66页
        (二)理论完善向度:理论解释力提升的理论指向第66-69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考第69-106页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影响因素第69-74页
        (一)谁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的建构主体第69-71页
        (二)怎么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的建构载体第71-72页
        (三)建构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的建构内容第72-73页
        (四)建构效果如何: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评价标准第73-74页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层次结构第74-86页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核心层次结构第75-79页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主体层次结构第79-82页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方法层次结构第82-86页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第86-92页
        (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第87-88页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第88-89页
        (三)坚持理论学科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相统一第89-90页
        (四)坚持理论自信与理论发展相统一第90-91页
        (五)把握时代脉搏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统一第91-92页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主要方法第92-96页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92-93页
        (二)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第93-94页
        (三)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第94-95页
        (四)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第95页
        (五)理想化模型建构法第95-96页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建构的哲学基石第96-106页
        (一)面向现实的唯物论基石第97-99页
        (二)发展的辩证法基石第99-101页
        (三)实践的认识论基石第101-103页
        (四)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基石第103-106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完善的经典创制第106-128页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的演进逻辑第106-111页
        (一)从空想到科学的演进(1848年之前)第107-108页
        (二)从科学到实践的演进(1848-1917年)第108页
        (三)苏联时期的演进(1917-1991年)第108-109页
        (四)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演进(1919-1978年)第109-110页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演进(1978年至今)第110-111页
    二、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理论完善的思想第111-118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理论完善的思想第112-115页
        (二)列宁关于理论完善的思想第115-118页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完善的思想第118-128页
        (一)毛泽东关于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第119-122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完善的思想第122-128页
第五章 基于理论生成路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第128-153页
    一、基于经验——理论路径的理论完善第129-134页
        (一)完善经验第129-131页
        (二)完善理性第131-133页
        (三)完善理论第133-134页
    二、基于概念——理论路径的理论完善第134-141页
        (一)完善理论来源第135-137页
        (二)完善概念第137-141页
    三、基于实践路径的理论完善第141-146页
        (一)完善理论的实践过程第141-142页
        (二)增强理论的实践效果第142-144页
        (三)改善理论的实践方式第144-146页
    四、辩证张力:生成路径视域理论完善的特色第146-153页
        (一)“是”与“不是”、“能”与“不能”的辩证张力第146-149页
        (二)既“一脉相承”又“环环相扣”的辩证张力第149-153页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的方法探讨第153-189页
    一、基于理论整合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方法第153-162页
        (一)形式维度整合:从理论系列到理论系统第154-157页
        (二)边界维度整合:既要科际整合又要坚守阵地第157-159页
        (三)历史维度整合:沟通理论历史、现实与未来第159-162页
    二、基于提升模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方法第162-179页
        (一)基于主要影响因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效果模型建构第163-164页
        (二)基于理论家主体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模型建构第164-169页
        (三)基于理论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模型建构第169-174页
        (四)基于群众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任度提升模型建构第174-175页
        (五)基于整体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模型建构第175-179页
    三、基于范式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方法第179-189页
        (一)基于主体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范式第180-183页
        (二)基于理论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范式第183-185页
        (三)基于目标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范式第185-189页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方法的案例验证第189-223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整合验证第189-201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形态整合第190-192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时样态整合第192-195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时样态整合第195-198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未来样态整合第198-201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提升模型验证第201-210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历史生成验证第202-204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人文关怀验证第204-206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辩证推进验证第206-208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实践验证第208-210页
    三、“两个必然”理论的提升范式验证第210-223页
        (一)“两个必然”理论定性预测范式验证第212-217页
        (二)“两个必然”理论时间序列预测范式验证第217-223页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的继续推进第223-242页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继续推进的基本理论问题第223-231页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的实质第223-226页
        (二)科学理顺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第226-228页
        (三)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的主题第228-230页
        (四)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后续推进的理论价值第230-231页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提升体系继续推进的具体实践策略第231-242页
        (一)继续发挥出领袖主体的重要作用第232-234页
        (二)建设党员主体的理论队伍第234-236页
        (三)建设理论家主体的理论队伍第236-238页
        (四)发挥群众主体的重要作用第238-242页
结论第242-245页
参考文献第245-2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57-259页
致谢第259-261页
附件第261页

论文共2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放式租赁的托盘共用系统研究
下一篇:重庆高校校园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