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9-21页 |
1.1 有机发光二极管 | 第9-11页 |
1.1.1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简史 | 第9页 |
1.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9-11页 |
1.2 磷光主体材料 | 第11-12页 |
1.3 典型的磷光客体材料 | 第12-13页 |
1.4 主-客体体系 | 第13页 |
1.5 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页 |
第二节 理论部分 | 第21-33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1页 |
2.2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 第21-22页 |
2.3 自然键轨道理论 | 第22-23页 |
2.4 Macrus电荷转移理论 | 第23-24页 |
2.5 发光原理 | 第24-27页 |
2.5.1 基态与激发态 | 第24-25页 |
2.5.2 激发态的失活 | 第25-26页 |
2.5.3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 | 第26-27页 |
2.6 主-客体系统的能量转移机制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第三节 基于咔唑/磷酰基双极性主体材料的理论研究 | 第33-49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计算详情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4页 |
3.3.1 前线分子轨道 | 第35-37页 |
3.3.2 三重态能 | 第37-40页 |
3.3.3 最低单三态劈裂能 | 第40-41页 |
3.3.4 主客体之间的能量转移过程 | 第41-42页 |
3.3.5 主-客体之间的电荷转移 | 第42-44页 |
3.4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第四节 通过调节螺芴衍生物中D/A比率构建双极性磷光主体材料的理论研究 | 第49-63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计算详情 | 第50-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4.3.1 绝热三重态能 | 第51-53页 |
4.3.2 前线分子轨道 | 第53-54页 |
4.3.3 电离势、电子亲和能以及重组能 | 第54-55页 |
4.3.4 最低单三线态劈裂能差 | 第55-56页 |
4.3.5 三线态激子产生比例 | 第56-57页 |
4.4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第五节 以苯基咔唑取代三苯胺螺芴衍生物为主体材料的理论研究 | 第63-81页 |
5.1 引言 | 第63-64页 |
5.2 计算详情 | 第64-65页 |
5.3 结构与讨论 | 第65-73页 |
5.3.1 绝热三重态能和T1跃迁属性 | 第65-68页 |
5.3.2 前线分子轨道(FMOs)和电荷注入势垒 | 第68-69页 |
5.3.3 最低单/三线态能差 | 第69-70页 |
5.3.4 三线态激子产生比例 | 第70-71页 |
5.3.5 主-客体材料之间的能量转移机制 | 第71-72页 |
5.3.6 主-客体材料之间的电荷转移 | 第72-73页 |
5.4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总结 | 第81-83页 |
硕士期间已完成的论文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