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2.1 自我调节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2 基于双目标动机模型的自我调节 | 第11-12页 |
1.2.3 中学生自我调节的研究现状和测量 | 第12-14页 |
1.2.4 中学生自我调节的指标 | 第14-18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规划 | 第18-20页 |
2.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页 |
2.2 本研究的研究规划 | 第18-20页 |
2.2.1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2.2.2 本研究的被试样本构成 | 第18-20页 |
3 中学生自我调节量表的编制 | 第20-30页 |
3.1 自我调节的定义及维度构想 | 第20页 |
3.2 初测问卷的编制 | 第20-22页 |
3.2.1 通过文献整理编制条目 | 第20-21页 |
3.2.2 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 | 第21-22页 |
3.2.3 通俗度检验 | 第22页 |
3.3 初测问卷分析 | 第22-30页 |
3.3.1 项目分析 | 第22-24页 |
3.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4-30页 |
4 正式施测和信效度检验 | 第30-38页 |
4.1 信度检验 | 第30-31页 |
4.1.1 内部一致性系数 | 第30页 |
4.1.2 重测信度 | 第30-31页 |
4.2 效度分析 | 第31-38页 |
4.2.1 内容效度 | 第31-33页 |
4.2.2 结构效度 | 第33-35页 |
4.2.3 效标效度 | 第35-38页 |
5 中学生自我调节现状分析 | 第38-44页 |
5.1 中学生自我调节动机和行为描述性指标 | 第38-39页 |
5.2 中学生自我调节的性别差异和趋势分析 | 第39页 |
5.3 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年级差异和趋势分析 | 第39-40页 |
5.4 地区(城市和农村)对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影响作用 | 第40-41页 |
5.5 “独生”对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影响作用 | 第41页 |
5.6 中学生自我调节动机和自我调节行为的关系 | 第41-44页 |
6 讨论 | 第44-48页 |
6.1 中学生自我调节含义及其结构 | 第44-45页 |
6.2 中学生自我调节量表的维度探索 | 第45页 |
6.3 中学生自我调节量表的信效度 | 第45-46页 |
6.4 中学生自我调节的现状分析 | 第46-47页 |
6.5 正确引导中学生自我调节动机,提高中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 第47页 |
6.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7-48页 |
7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发表论文一览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