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桑奇佛塔建筑群的发现及相关研究 | 第9-14页 |
二.印度早期社会的对外交往与民族宗教状况 | 第14-16页 |
三.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佛教产生前后的印度历史和宗教状况 | 第17-27页 |
第一节 孔雀王朝和阿育王的统治 | 第17-22页 |
一、孔雀王朝概述 | 第17-18页 |
二、阿育王的统治 | 第18-20页 |
三、阿育王时代的宗教与对外交往 | 第20-22页 |
第二节 佛教产生前后印度的宗教状况 | 第22-24页 |
一、吠陀时期的宗教信仰 | 第22-23页 |
二、主要的沙门教派 | 第23-24页 |
三、沙门时代的婆罗门教 | 第24页 |
第三节 印度早期社会中的边缘人群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桑奇大塔塔门雕刻的特征及内容 | 第27-59页 |
第一节 桑奇大塔基本情况 | 第27-41页 |
一、大塔的组成 | 第27-30页 |
二、阿育王柱及铭文 | 第30-31页 |
三、四座塔门上的雕刻 | 第31-41页 |
第二节 佛传故事 | 第41-54页 |
一、四大奇迹 | 第41-48页 |
二、其它城市的奇迹 | 第48-54页 |
第三节 大塔塔门雕刻特点 | 第54-59页 |
一、不设像原则 | 第54-55页 |
二、线性叙述 | 第55-57页 |
三、连续式特征 | 第57-59页 |
第三章 “降服毒龙”雕刻的重新解读及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 第59-74页 |
第一节 大塔东门三块浮雕的故事内容及前人解读 | 第59-64页 |
一、雕刻内容 | 第59-60页 |
二、前人的解读 | 第60-63页 |
三、“降服毒龙”中火的形象 | 第63-64页 |
第二节“降服毒龙”雕刻的重新解读 | 第64-74页 |
一、大迦叶代表的被城市抛弃的边缘人—婆罗门修行者 | 第64-66页 |
二、五头蛇代表的森林部落 | 第66-67页 |
三、阿修罗-波斯人代表的外来者 | 第67-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