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微铣削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微铣削过程及切屑形成机理 | 第13-14页 |
1.2.2 微铣削力建模 | 第14-15页 |
1.2.3 微铣削表面质量 | 第15-16页 |
1.2.4 切削加工有限元模拟技术 | 第16-17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铣削过程分析及微铣削力的解析建模 | 第19-33页 |
2.1 微铣削与常规铣削的主要区别 | 第19-21页 |
2.1.1 切削刃钝圆半径的影响 | 第19-20页 |
2.1.2 最小切削厚度的影响 | 第20-21页 |
2.1.3 弹塑性恢复的影响 | 第21页 |
2.2 基于微元法的微铣削力模型 | 第21-25页 |
2.2.1 模型坐标系的建立 | 第21-23页 |
2.2.2 瞬态未变形切削厚度的确定 | 第23-25页 |
2.3 微单元切削力模型参数 | 第25-32页 |
2.3.1 耕犁效应及犁切力与有效前角 | 第26-27页 |
2.3.2 剪切区剪切角的确定 | 第27-28页 |
2.3.3 最小切削厚度及弹性恢复量 | 第28-29页 |
2.3.4 微铣削切削刃切入切出角及积分限的确定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微铣削加工建模基础关键技术 | 第33-49页 |
3.1 微铣削材料本构模型 | 第33-38页 |
3.1.1 常规金属材料Johnson-Cook本构模型 | 第33-34页 |
3.1.2 应变梯度理论 | 第34-35页 |
3.1.3 基于修正Johnson-Cook本构模型的AZ31b镁合金材料仿真切削模型 | 第35-38页 |
3.2 热力耦合切削仿真关键技术 | 第38-46页 |
3.2.1 几何模型及工件材料力学性能 | 第38-39页 |
3.2.2 刀-屑摩擦 | 第39-40页 |
3.2.3 热量传递模型 | 第40-42页 |
3.2.4 切屑分离形成相关理论 | 第42-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微铣削热力耦合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9-67页 |
4.1 二维有限元微切削仿真 | 第49-60页 |
4.1.1 实际负前角现象和有效前角判断 | 第50-52页 |
4.1.2 切屑形成及Mises应力分布 | 第52-53页 |
4.1.3 切削温度分布 | 第53-54页 |
4.1.4 切削层厚度对切削力和切削比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4.1.5 刀具前角对切削力和等效应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4.1.6 微铣削过程材料应力—应变关系 | 第57-60页 |
4.2 三维有限元微铣削仿真 | 第60-66页 |
4.2.1 三维微铣削模型的建立 | 第60-63页 |
4.2.2 参数设置子程序插件制作 | 第63页 |
4.2.3 切削参数对铣削力影响分析 | 第63-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AZ31b镁合金微铣削试验研究 | 第67-81页 |
5.1 试验条件和方案 | 第67-74页 |
5.1.1 实验条件 | 第67-68页 |
5.1.2 试验方案 | 第68-69页 |
5.1.3 微铣削力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 第69-71页 |
5.1.4 单因素试验和仿真模型对比验证 | 第71-74页 |
5.2 微铣削正交实验 | 第74-79页 |
5.2.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74-75页 |
5.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5.2.3 多元回归分析 | 第78-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