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线路设计论文

基于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安全性综合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1 运行速度预测部分第12-14页
        1.3.2 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部分第14-16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运行速度的基本理论及进行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9-33页
    2.1 相关概念第19-20页
    2.2 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0-28页
        2.2.1 驾驶员因素的影响第20-22页
        2.2.2 车辆因素的影响第22-23页
        2.2.3 公路线形因素的影响第23-26页
        2.2.4 环境因素的影响第26-28页
    2.3 基于运行速度进行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第28-30页
        2.3.1 国内行业相关规范要求第28页
        2.3.2 传统的基于设计速度理念的不足第28-30页
    2.4 基于运行速度进行安全性评价的可行性第30-32页
        2.4.1 适合于山区公路的行驶环境第30页
        2.4.2 适用于现有的路线设计流程第30-31页
        2.4.3 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第31页
        2.4.4 可作为安全性改善措施的设置依据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考虑天气条件的实际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第33-49页
    3.1 天气条件研究的必要性第33-35页
    3.2 冰雪天气条件对运行速度的影响第35-38页
        3.2.1 对路面的影响第35-37页
        3.2.2 对驾驶员的影响第37页
        3.2.3 对车辆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3.3 实际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建立第38-48页
        3.3.1 研究的前提、假设和方法第39-40页
        3.3.2 直线路段实际运行速度模型第40-41页
        3.3.3 纵坡路段实际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第41-43页
        3.3.4 平曲线路段实际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第43-46页
        3.3.5 弯坡组合路段实际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第46-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公路线形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49-66页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与范围第49-51页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第49-50页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范围第50-51页
    4.2 基于运行速度的协调性指标C_1第51-56页
        4.2.1 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一致性指标C_(11)第51-52页
        4.2.2 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协调性指标C_(12)第52-53页
        4.2.3 冰雪天气条件下实际运行速度连续性指标C_(13)第53页
        4.2.4 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变化系数指标C_(14)第53-54页
        4.2.5 运行速度相对设计速度离散程度指标C_(15)第54-56页
    4.3 基于运行速度的舒适性指标C_2第56-58页
        4.3.1 竖向加速度指标C_(21)第57-58页
        4.3.2 横向加速度指标C_(22)第58页
    4.4 基于运行速度的视觉指标C_3第58-61页
        4.4.1 视距安全指标C_(31)第59-60页
        4.4.2 动态视觉感受指标C_(32)第60-61页
    4.5 基于线形组合的协调性指标C_4第61-64页
        4.5.1 加权平曲线率指标C_(41)第61-62页
        4.5.2 加权竖曲线率指标C_(42)第62-63页
        4.5.3 弯坡组合稳定性指标C_(43)第63-64页
    4.6 公路线形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4-65页
    4.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基于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安全性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第66-87页
    5.1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第66-69页
        5.1.1 层次分析法第66-67页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67页
        5.1.3 灰色综合评价法第67-68页
        5.1.4 数据包络分析法第68页
        5.1.5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第68-69页
    5.2 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第69-72页
        5.2.1 单一综合评价法第69页
        5.2.2 集成综合评价法第69-70页
        5.2.3 本文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第70-72页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72-79页
        5.3.1 主观权重第72-77页
        5.3.2 客观权重第77-79页
        5.3.3 组合权重第79页
    5.4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第79-83页
        5.4.1 常用的隶属度确定方法第80-81页
        5.4.2 本文选用的隶属度确定方法第81-83页
    5.5 多层次聚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第83-86页
        5.5.1 建模思路第83-84页
        5.5.2 多层次聚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84-86页
    5.6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实例分析第87-105页
    6.1 待评价项目概况第87-89页
    6.2 评价指标值的计算第89-94页
        6.2.1 基于运行速度的协调性指标第89-91页
        6.2.2 基于运行速度的舒适性指标第91页
        6.2.3 基于运行速度的视觉指标第91-92页
        6.2.4 基于线形组合的协调性指标第92-94页
    6.3 评价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的计算第94-96页
        6.3.1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第94-95页
        6.3.2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计算第95-96页
    6.4 安全性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第96-99页
        6.4.1 综合评价结果第96-97页
        6.4.2 评价结果分析第97-99页
    6.5 安全性改善措施研究第99-104页
        6.5.1 一般安全性不良路段第100-101页
        6.5.2 长大纵坡路段第101-104页
    6.6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8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和本文创新点第105-107页
        7.1.1 主要研究结论第105页
        7.1.2 本文创新点第105-107页
    7.2 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展望第107-108页
        7.2.1 存在的不足之处第107页
        7.2.2 今后的研究展望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5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W养老福利院为例
下一篇:库车山区种子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