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乳化环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与应用现状第11-13页
        1.2.1 乳化沥青及其混合料第11-12页
        1.2.2 乳化环氧沥青及其混合料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第13-14页
    1.4 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二章 水性固化剂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第16-23页
    2.1 实验原理第16页
    2.2 试验第16-18页
        2.2.1 试验材料第16页
        2.2.2 试验器材与装置第16-17页
        2.2.3 合成工艺第17-18页
    2.3 测试与分析方法第18页
        2.3.1 粘度第18页
        2.3.2 水溶性第18页
    2.4 结果分析第18-22页
        2.4.1 影响因素分析第18-21页
        2.4.2 性能参数第21-22页
    2.5 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环氧树脂乳液制备及性能研究第23-38页
    3.1 环氧树脂乳液制备方法第23-25页
        3.1.1 机械法第23页
        3.1.2 相反转法第23-24页
        3.1.3 固化剂乳化法第24页
        3.1.4 化学改性法第24-25页
    3.2 试验第25-26页
        3.2.1 材料第25页
        3.2.2 仪器与装置第25页
        3.2.3 合成工艺第25-26页
    3.3 测试与表征方法第26-27页
        3.3.1 稳定性第26页
        3.3.2 相反转点第26页
        3.3.3 固含量测定第26-27页
        3.3.4 固化性能测试第27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27-36页
        3.4.1 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第27-31页
        3.4.2 粘度的影响因素第31-32页
        3.4.3 固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第32-36页
        3.4.4 环氧树脂乳液的技术指标第36页
    3.5 小结第36-38页
第四章 乳化环氧沥青性能研究第38-56页
    4.1 乳化环氧沥青制备工艺第38-40页
        4.1.1 改性乳化沥青制备方法第38-39页
        4.1.2 乳化环氧沥青制备技术路线第39页
        4.1.3 材料及工艺第39-40页
    4.2 乳化环氧沥青改性机理第40-42页
        4.2.1 乳化沥青的破乳第40-41页
        4.2.2 环氧树脂网络的构建第41页
        4.2.3 沥青在环氧树脂网络中的分布第41-42页
    4.3 测试与表征方法第42-43页
        4.3.1 乳液与集料的裹覆性第42页
        4.3.2 固含量测试第42页
        4.3.3 稳定性第42-43页
        4.3.4 拉伸性能第43页
    4.4 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第43-53页
        4.4.1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第43-46页
        4.4.2 粘度影响因素分析第46-47页
        4.4.3 乳化环氧沥青与集料的裹附性研究第47-49页
        4.4.4 固化物性能研究第49-53页
    4.5 小结第53-56页
第五章 乳化环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第56-76页
    5.1 技术要求第56-57页
    5.2 混合料设计方法修正第57-58页
        5.2.1 试件尺寸第57页
        5.2.2 乳液用量第57页
        5.2.3 试件成型方法第57-58页
        5.2.4 养生条件第58页
    5.3 乳化环氧沥青混合料设计第58-68页
        5.3.1 材料第58-61页
        5.3.2 级配的确定第61-65页
        5.3.3 最佳乳液用量第65-68页
    5.4 乳化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第68-74页
        5.4.1 强度研究第68-71页
        5.4.2 高温稳定性第71-72页
        5.4.3 低温抗裂性第72-73页
        5.4.4 混合料水稳定性第73-74页
    5.5 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6.1 主要结论第76页
    6.2 进一步研究设想第76-78页
致谢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南藏族地区突发群体性事件成因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广州市教育公共服务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