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1.2 二氧化碳的电化学还原 | 第14-16页 |
| 1.2.1 二氧化碳还原的原理 | 第14-15页 |
| 1.2.2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的优点 | 第15-16页 |
| 1.3 CO_2还原的电极材料 | 第16-21页 |
| 1.3.1 金属电极 | 第16-20页 |
| 1.3.2 气体扩散电极 | 第20-21页 |
| 1.3.3 修饰电极 | 第21页 |
| 1.4 CO_2电化学还原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 1.5 催化剂稳定性和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 1.6 CO_2电化学还原存在的挑战 | 第23-24页 |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1.7.1 选题依据 | 第24-25页 |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条件 | 第26-34页 |
| 2.1 实验药品和装置 | 第26-27页 |
|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 2.2.1 电极片预处理 | 第27页 |
| 2.2.2 电沉积方法 | 第27-28页 |
| 2.3 电化学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 2.4 电极性能测试 | 第29-31页 |
| 2.4.1 循环伏安法 | 第29-30页 |
| 2.4.2 线性扫描伏安法 | 第30页 |
| 2.4.3 塔菲尔曲线 | 第30-31页 |
| 2.5 产物分析 | 第31-32页 |
| 2.5.1 气相色谱法 | 第31页 |
| 2.5.2 核磁共振波谱法 | 第31-32页 |
| 2.6 表征 | 第32-34页 |
| 2.6.1 X射线衍射(XRD) | 第32页 |
| 2.6.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Cu_2O_(Nws)/Ni_f制备及分析 | 第34-44页 |
| 3.1 电极制备 | 第34-35页 |
| 3.1.1 基底预处理 | 第34页 |
| 3.1.2 铜电沉积 | 第34-35页 |
| 3.1.3 电极热处理 | 第35页 |
| 3.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5-36页 |
| 3.3 恒电位电解 | 第36-40页 |
| 3.4 稳定性测试 | 第40-41页 |
| 3.5 表征 | 第41-42页 |
| 3.6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不同铜材料电化学还原CO_2 | 第44-50页 |
| 4.1 线性扫描分析 | 第44-45页 |
| 4.2 恒电位电解 | 第45-47页 |
| 4.3 塔菲尔曲线 | 第47-48页 |
| 4.4 表征 | 第4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Cu_2O_(Nws)/Ni_f性能优化 | 第50-64页 |
| 5.1 电沉积时间影响 | 第50-53页 |
| 5.1.1 线性扫描分析 | 第50-51页 |
| 5.1.2 恒电位电解 | 第51-52页 |
| 5.1.3 塔菲尔曲线 | 第52-53页 |
| 5.2 热处理温度 | 第53-56页 |
| 5.2.1 线性扫描分析 | 第53-54页 |
| 5.2.2 恒电位电解 | 第54-55页 |
| 5.2.3 塔菲尔曲线测试 | 第55-56页 |
| 5.3 热处理时间 | 第56-60页 |
| 5.3.1 线性扫描 | 第56-57页 |
| 5.3.2 恒电位电解 | 第57-59页 |
| 5.3.3 塔菲尔曲线测试 | 第59-60页 |
| 5.4 表征 | 第60-6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作者及导师介绍 | 第76-77页 |
| 附件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