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产过程与生产工艺论文

撞针式微液滴塑料增材成型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1 引言第16页
    1.2 增材成型技术分类第16-19页
        1.2.1 光固化成型第16-17页
        1.2.2 激光选域烧结成型第17-18页
        1.2.3 分层实体成型第18页
        1.2.4 熔融挤出成型第18页
        1.2.5 微液滴喷射成型第18-19页
    1.3 微液滴喷射成型技术及分类第19-21页
        1.3.1 压电驱动喷射技术第19-20页
        1.3.2 高温气泡驱动喷射技术第20-21页
        1.3.3 机械撞针式驱动喷射技术第21页
    1.4 微液滴喷射技术国内外现状第21-24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主要内容第24-26页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页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电-液驱动撞针式喷射成型系统的键合图建模理论第26-40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键合图建模理论概述第26-30页
        2.2.1 键合图建模理论四种广义变量第26-27页
        2.2.2 键合图基本组成元件第27-30页
            2.2.2.1 基本元素1端口元件第27-28页
            2.2.2.2 2端口元件第28-29页
            2.2.2.3 3端口结元第29页
            2.2.2.4 各端口元件变量间的作用(因果)关系确定第29-30页
    2.3 实验中喷射系统键合图建模第30-36页
        2.3.1 熔体在不同截面腔室内的键合图建模第30-32页
        2.3.2 电-液驱动微液滴喷射成型系统键合图建模第32-34页
            2.3.2.1 机电子系统键合图建模第32-33页
            2.3.2.2 液压子系统键合图建模第33-34页
        2.3.3 喷射成型系统的状态方程第34-36页
    2.4 基于键合图的撞针运动特性分析第36-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微液滴喷射过程模拟及参数分析第40-52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物料属性对液滴喷射成型影响第40-43页
        3.2.1 实验材料特性分析第40页
        3.2.2 撞针式微液滴喷射流体动力学第40-41页
        3.2.3 物料属性对液滴喷射成型影响分析第41-43页
    3.3 熔体压力及脉冲属性对液滴喷射成型影响分析第43-47页
        3.3.1 熔体压力及脉冲宽度对液滴喷射的影响第43-45页
        3.3.2 脉冲频率对液滴固化参数的影响第45-47页
    3.4 喷射系统结构参数对液滴喷射成型影响第47-50页
        3.4.1 撞针式液滴喷射全过程无网格模拟第47-48页
        3.4.2 主要熔体通道几何参数分析第48-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撞针式微液滴喷射成型系统硬件设计与分析第52-60页
    4.1 液滴喷射成型实验系统概述第52页
    4.2 微液滴喷射设备第52-53页
        4.2.1 液滴喷射成型基本原理第52-53页
    4.3 高频增压驱动油系统第53页
    4.4 温控系统第53-54页
    4.5 供料增压系统第54页
    4.6 运动平台子系统第54-58页
        4.6.1 运动机构分析第54-55页
        4.6.2 实验用串联式运动机构平台第55页
        4.6.3 并联臂机器人运动机构理论分析第55-58页
        4.6.4 并联臂机器人控制系统第58页
    4.7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微液滴喷射实验及结果分析第60-70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微液滴喷射实验及结果分析第60-65页
        5.2.1 实验中液滴参数的测量第60页
        5.2.2 熔体增压系统与脉冲宽度对微液滴喷射效果的影响第60-62页
        5.2.3 脉冲喷射频率对微液滴喷射效果的影响第62-65页
    5.3 三维实体成型实验第65-66页
    5.4 微液滴喷射成型件的冲击性能测试分析第66-68页
    5.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附录第76-80页
致谢第80-82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2-84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84-85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远中职学校作文教育初探--以毕节市卫生学校为例
下一篇:边远民族地区高中历史写作教学问题调查研究--以G省W县民族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