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最后通牒游戏中领导和社会价值取向对群体成员合作水平的影响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理由第9-12页
        1.1.1 现实思考第9-10页
        1.1.2 理论思考第10-12页
    1.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2.2 实践意义第13页
    1.3 研究框架第13-1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5-30页
    2.1 领导者与追随者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2.1.1 领导者与追随者的界定第15-16页
        2.1.2 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平衡互动关系第16页
        2.1.3 领导者对群体成员合作行为的影响第16-18页
    2.2 关于最后通牒游戏的研究第18-22页
        2.2.1 最后通牒游戏简介第18-19页
        2.2.2 最后通牒游戏实验范式第19页
        2.2.3 最后通牒游戏与“经济人”假设第19-20页
        2.2.4 最后通牒游戏中的情景变量第20-21页
        2.2.5 最后通牒游戏中的个体变量第21-22页
    2.3 公平理论的研究概述第22-25页
        2.3.1 公平理论简述第22-23页
        2.3.2 公平感与不公平厌恶第23-24页
        2.3.3 最后通牒游戏中的公平研究第24-25页
    2.4 心理理论的研究概述第25-26页
        2.4.1 心理理论简述第25页
        2.4.2 心理理论与最后通牒游戏第25-26页
    2.5 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概述第26-30页
        2.5.1 社会价值取向简述第27-28页
        2.5.2 社会价值取向的测量第28页
        2.5.3 个体社会价值取向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第28-30页
第3章 实验一:游戏对手身份、社会价值取向对群体成员合作阈限的影响第30-42页
    3.1 研究目的第30页
    3.2 研究假设第30页
    3.3 研究方法第30-34页
        3.3.1 实验法第30-31页
        3.3.2 实验被试第31页
        3.3.3 研究设计第31页
        3.3.4 研究工具第31-33页
        3.3.5 实验室步骤与程序第33-34页
        3.3.6 统计分析方法第34页
    3.4 研究结果第34-39页
        3.4.0 数据筛选第34页
        3.4.1 操纵检验第34-35页
        3.4.2 性别检验第35页
        3.4.3 游戏对手身份、社会价值取向对合作阈限的影响第35-37页
        3.4.4 游戏对手身份、社会价值取向对预期的影响第37页
        3.4.5 个体两种合作阈限的差异比较第37-38页
        3.4.6 被试对六种分配方案的拒绝率第38-39页
    3.5 讨论第39-42页
第4章 实验二:领导产生方式、社会价值取向对群体成员合作阈限的影响第42-57页
    4.1 研究目的第42页
    4.2 研究假设第42页
    4.3 研究方法第42-45页
        4.3.1 实验法第42页
        4.3.2 实验被试第42-43页
        4.3.3 研究设计第43页
        4.3.4 研究工具第43-44页
        4.3.5 实验室步骤与程序第44-45页
        4.3.6 统计分析方法第45页
    4.4 研究结果第45-54页
        4.4.1 数据筛选第45页
        4.4.2 操纵检验第45页
        4.4.3 性别检验第45-46页
        4.4.4 领导产生方式、社会价值取向对合作阈限的影响第46-48页
        4.4.5 领导产生方式、社会价值取向对预期的影响第48-49页
        4.4.6 个体两种合作阈限的差异比较第49-50页
        4.4.7 被试对自身地位的感知第50-51页
        4.4.8 内外群体感知第51-52页
        4.4.9 被试对六种分配方案的接受率第52-53页
        4.4.10 被试对六种分配方案的消极情绪体验第53-54页
    4.5 讨论第54-57页
第5章 总讨论第57-61页
第6章 结语与展望第61-64页
    6.1 研究结论第61-62页
    6.2 研究创新之处第62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62-64页
        6.3.1 研究不足第62-63页
        6.3.2 研究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附录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德自我调节及道德自我概念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下一篇:用SWOT分析法研究国内口译资格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