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与预警预报--以万州区塘角1号滑坡为例
作者简历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1.1 立题依据和背景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2.1 单体滑坡灾害风险监测 | 第20-22页 |
1.2.2 库岸单体滑坡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23页 |
1.2.3 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 第23-24页 |
1.2.4 滑坡预测预报理论研究 | 第24-2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3.3 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理论 | 第29-47页 |
2.1 滑坡风险调查 | 第29-30页 |
2.2 滑坡危险性分析 | 第30-36页 |
2.2.1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31页 |
2.2.2 滑坡破坏概率分析 | 第31-33页 |
2.2.3 涉水滑坡的运动特征 | 第33-36页 |
2.3 滑坡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36-45页 |
2.3.1 易损性评价模型 | 第37-38页 |
2.3.2 建筑物的易损性 | 第38-41页 |
2.3.3 人口易损性 | 第41-44页 |
2.3.4 涌浪影响范围内承灾体的易损性分析 | 第44-45页 |
2.4 单体滑坡风险分析 | 第45-47页 |
2.4.1 人口伤亡风险 | 第45页 |
2.4.2 经济损失风险 | 第45-46页 |
2.4.3 涌浪灾害风险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我国地质灾害生命风险接受准则研究 | 第47-68页 |
3.1 风险接受准则研究 | 第47-52页 |
3.1.1 世界各地的风险接受准则研究 | 第48-50页 |
3.1.2 我国风险接受准则研究现状 | 第50-52页 |
3.2 生命风险接受准则确定方法 | 第52-59页 |
3.2.1 个人风险接受准则 | 第53-56页 |
3.2.2 社会风险接受准则 | 第56-59页 |
3.3 我国地质灾害生命风险接受准则的确定 | 第59-67页 |
3.3.1 受灾人口数据分析 | 第60-62页 |
3.3.2 个人风险接受准则研究 | 第62-63页 |
3.3.3 社会风险接受准则研究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塘角1号滑坡地质条件及变形机理分析 | 第68-90页 |
4.1 万州区区域环境概况 | 第68-73页 |
4.1.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第68-70页 |
4.1.2 区域地质条件 | 第70-73页 |
4.2 塘角1号滑坡工程地质概况 | 第73-89页 |
4.2.1 地形地貌条件 | 第74-76页 |
4.2.2 滑坡宏观变形特征分析 | 第76-78页 |
4.2.3 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 第78-81页 |
4.2.4 水文地质特征 | 第81-82页 |
4.2.5 降雨 | 第82-83页 |
4.2.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83-89页 |
4.3 塘角1号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89-90页 |
第五章 塘角1号滑坡风险评价 | 第90-118页 |
5.1 塘角1号滑坡危险性分析 | 第90-101页 |
5.1.1 塘角1号滑坡渗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 第90-92页 |
5.1.2 滑坡的破坏概率计算 | 第92-97页 |
5.1.3 滑坡失稳滑速及涌浪分析 | 第97-101页 |
5.2 塘角1号滑坡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101-114页 |
5.2.1 滑坡范围内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101-113页 |
5.2.2 涌浪影响范围内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113-114页 |
5.3 塘角1号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 第114-118页 |
5.3.1 经济损失风险评价 | 第114-115页 |
5.3.2 人口伤亡风险评价 | 第115-118页 |
第六章 塘角1号滑坡灾害预警预报 | 第118-133页 |
6.1 滑坡灾害预警分级与时间预测尺度 | 第118-120页 |
6.1.1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 第118页 |
6.1.2 时间预测尺度分级 | 第118-120页 |
6.2 塘角1号滑坡预警预报 | 第120-133页 |
6.2.1 人工智能模型原理介绍 | 第120-124页 |
6.2.2 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 第124-126页 |
6.2.3 滑坡变形主控因素分析 | 第126-130页 |
6.2.4 滑坡变形预测 | 第130-131页 |
6.2.5 预测结果分析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7.1 结论 | 第133-135页 |
7.2 下一步工作展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