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木耳(云耳、黑木耳)论文

木耳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8页
        1.2.1 半纤维素酶概述第10页
        1.2.2 木聚糖酶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3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4 转录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5 RACE技术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6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研究进展第18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2 木耳α-af基因全长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9-40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19-26页
        2.1.1 试验材料第19页
        2.1.2 供试培养基第19页
        2.1.3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19-20页
        2.1.4 引物第20页
        2.1.5 木耳总RNA提取第20-21页
        2.1.6 RNA完整性和质量检验第21页
        2.1.7 基因筛选第21页
        2.1.8 反转录RT-PCR得到cDNA第21-22页
        2.1.9 α-af基因片段的扩增第22页
        2.1.10 目的片段胶回收第22-23页
        2.1.11 目的片段的克隆测序第23-24页
        2.1.12 5’RACE cDNA和3'RACE cDNA第一链合成第24-25页
        2.1.13 5’RACE第25页
        2.1.14 3 ’RACE第25-26页
        2.1.15 木耳α-af基因全长克隆第26页
        2.1.16 木耳α-af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6-39页
        2.2.1 RNA提取结果第26-27页
        2.2.2 基因筛选结果第27-28页
        2.2.3 α-af基因片段扩增结果分析第28-29页
        2.2.4 α-af基因5'RACE结果分析第29页
        2.2.5 α-af基因3'RACE结果分析第29页
        2.2.6 木耳α-af基因全长克隆结果分析第29-30页
        2.2.7 木耳α-af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0-36页
        2.2.8 木耳α-af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第36-37页
        2.2.9 木耳α-af蛋白三级结构预测第37-38页
        2.2.10 木耳α-af基因序列亲缘性分析第38-39页
    2.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木耳α-af基因原核表达第40-45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0-43页
        3.1.1 试验材料第40页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40页
        3.1.3 引物第40页
        3.1.4 木耳α-af基因扩增并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DH5α第40-41页
        3.1.5 pMD18-T-α-af质粒提取第41页
        3.1.6 质粒双酶切第41-42页
        3.1.7 重组载体pET-32a-α-af构建第42页
        3.1.8 木耳α-af基因的原核表达第42-4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3-44页
        3.2.1 pMD18-T-α-af质粒双酶切检验第43页
        3.2.2 重组载体pET-32a-α-af双酶切检验第43-44页
        3.2.3 重组载体的SDS-PAGE检测第44页
    3.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不同碳源对木耳α-af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第45-51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5-47页
        4.1.1 试验材料第45页
        4.1.2 供试培养基第45页
        4.1.3 仪器及试剂第45-46页
        4.1.4 引物第46页
        4.1.5 菌丝RNA提取第46页
        4.1.6 qRT-PCR模板cDNA制作第46-47页
        4.1.7 qRT-PCR第4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7-49页
        4.2.1 RNA质量检测第47-48页
        4.2.2 qRT-PCR结果第48-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研究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地表温度对气候变暖响应研究
下一篇:棘孢木霉Hsp24基因转化山新杨培育抗病转基因株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