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哮喘的疗效观察及对哮喘大鼠肺大肠等组织SP-A mRNA表达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4-44页 |
综述一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及针灸治疗 | 第14-26页 |
1 哮喘病名溯源 | 第14页 |
2 哮喘的病因病机 | 第14-16页 |
2.1 病因 | 第14-15页 |
2.2 病机 | 第15-16页 |
3 哮喘的针灸治疗原则 | 第16-17页 |
4 哮喘的针灸治疗 | 第17-23页 |
4.1 毫针法 | 第17-18页 |
4.2 灸法 | 第18-20页 |
4.3 火针法 | 第20页 |
4.4 电针法 | 第20页 |
4.5 穴位注射法 | 第20-21页 |
4.6 穴位埋线法 | 第21页 |
4.7 刺络放血法 | 第21页 |
4.8 针刺与其他疗法结合法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综述二 哮喘与“肺与大肠相表里” | 第26-36页 |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溯源 | 第26-27页 |
1.1 理论形成时期 | 第26页 |
1.2 理论充实发展时期 | 第26页 |
1.3 理论成熟时期 | 第26-27页 |
2 肺与大肠生理上相互联系 | 第27-28页 |
2.1 经络联系 | 第27页 |
2.2 功能联系 | 第27-28页 |
3 肺与大肠病理上相互影响 | 第28-30页 |
3.1 肺病及肠 | 第28-29页 |
3.2 肠病及肺 | 第29-30页 |
4 肺与大肠治疗上相互为用 | 第30-34页 |
4.1 肠病治肺 | 第31-32页 |
4.2 肺病治肠 | 第32页 |
4.3 肺肠同治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综述三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 第36-44页 |
1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意义 | 第36页 |
2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 | 第36-37页 |
2.1 磷脂 | 第36-37页 |
2.2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 第37页 |
3 SP-A | 第37-40页 |
3.1 SP-A概述 | 第37-38页 |
3.2 SP-A的分子结构 | 第38-39页 |
3.3 SP-A的存在部位 | 第39页 |
3.4 SP-A的生理作用 | 第39-40页 |
4 哮喘发病与SP-A的关系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4-59页 |
前言 | 第44页 |
临床试验 | 第44-57页 |
1 研究对象 | 第44-46页 |
1.1 受试者来源 | 第44-45页 |
1.2 受试者选择 | 第45-46页 |
2 研究方案 | 第46-51页 |
2.1 样本量 | 第46页 |
2.2 分组 | 第46页 |
2.3 随机与盲法 | 第46页 |
2.4 受试者入选和随访 | 第46-47页 |
2.5 治疗方案 | 第47-48页 |
2.6 疗效评价指标 | 第48-49页 |
2.7 知情同意 | 第49页 |
2.8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评价 | 第49页 |
2.9 统计方法 | 第49页 |
2.10 技术路线图 | 第49-51页 |
3 研究结果 | 第51-53页 |
3.1 哮喘控制问卷(ACQ) | 第51-52页 |
3.2 哮喘控制测试(ACT)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4.1 哮喘控制的评价 | 第53页 |
4.2 肺肠合治治喘的优点 | 第53-55页 |
5 创新点 | 第55页 |
6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59-75页 |
前言 | 第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9-6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9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9-60页 |
1.3 SD哮喘模型的制备 | 第60页 |
1.4 分组 | 第60-61页 |
1.5 取穴 | 第61页 |
1.6 针刺方法 | 第61页 |
1.7 样本提取与检测 | 第61-62页 |
1.8 统计方法 | 第62页 |
1.9 技术路线图 | 第62-64页 |
2 结果 | 第64-68页 |
2.1 肺组织中SP -A mRNA表达水平 | 第64-65页 |
2.2 大肠组织中SP -A mRNA表达水平 | 第65-66页 |
2.3 小肠组织中SP -A mRNA表达水平 | 第66-67页 |
2.4 大鼠脑组织中SP -A mRNA表达水平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72页 |
3.1 研究切入点的选择 | 第68-69页 |
3.2 研究载体的选择 | 第69-70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4 创新点 | 第72页 |
5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