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 研究的源起 | 第9-10页 |
1. 基于现实问题的讨论 | 第9-10页 |
2. 基于近代女子初等学校教育中课程的重要性 | 第10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三) 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五)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研究 | 第14-15页 |
2. 教会(西方)女学及其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 | 第15-16页 |
3. 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研究 | 第16-18页 |
4. 国人自办女学研究 | 第18-19页 |
5.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女子教育内容 | 第21-27页 |
(一) 先秦时期基调的奠定 | 第21-22页 |
(二) 汉代的定型 | 第22-24页 |
(三) 汉代以后的逐步发展 | 第24-27页 |
二、清末初等女学课程的萌芽 | 第27-47页 |
(一) 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背景 | 第27-33页 |
1. 西学的渗透 | 第27-28页 |
2. 教会学校示范 | 第28-31页 |
3. 中国文人的反思 | 第31-32页 |
4. 国人自办女学 | 第32-33页 |
(二) 《女子小学堂章程》的姗姗来迟 | 第33-43页 |
1. 《壬寅学制》将女子教育排斥在外 | 第33-34页 |
2. 《癸卯学制》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 | 第34-36页 |
3. 《女子小学堂章程》中的课程规定 | 第36-43页 |
(三) 女子小学堂女学课程的实践——以北京豫教女学堂为例 | 第43-47页 |
三、民初初等女学课程的发展 | 第47-63页 |
(一) 时局与女性生活 | 第47-53页 |
1. 革命党人的先进思想 | 第47-50页 |
2. 妇女团体的兴起与活动 | 第50-51页 |
3. 民国的建立 | 第51-53页 |
(二) 《壬子癸丑学制》对初等女学课程的推进 | 第53-61页 |
1. 女子不另设课程标准,但就各级学校增损学科 | 第54-56页 |
2. 《小学校令》中的规定 | 第56-59页 |
3. 袁世凯复辟时期对女子教育的排挤 | 第59-61页 |
(三) 《壬戌学制》——男女两性单轨课程体系的实现 | 第61-63页 |
四、初等女学课程变迁的特点 | 第63-72页 |
(一) 课程目标:从培养“贤妻良母”向“女国民”转变 | 第63-65页 |
(二) 课程内容:从“分离”走向“统一 | 第65-67页 |
(三) 课程设置:逐渐完善,并注意遵循教育规律 | 第67-69页 |
(四) 变迁动力:背后交织着文化冲突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