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1页 |
1.1 引言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38页 |
1.2.1 杂交育种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2.2 核桃种间杂交新品种选育及性状特征描述 | 第26-31页 |
1.2.3 核桃无性繁育研究 | 第31-38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及研究目标 | 第38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9-41页 |
第二章 种间杂交品种表型标记性状筛选及应用 | 第41-7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41-42页 |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3-75页 |
2.2.1 种间杂交品种的植物学性状观测和分析 | 第43-55页 |
2.2.2 种间杂交品种主要植物学性状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分析 | 第55-68页 |
2.2.3 种间杂交品种表型标记的筛选 | 第68-70页 |
2.2.4 种间杂交品种表型标记的验证和应用 | 第70-75页 |
2.3 讨论 | 第75-76页 |
2.4 小结 | 第76-79页 |
第三章 种间杂交品种生长进程和生长优势研究 | 第79-10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79-8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80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80-8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81-95页 |
3.2.1 种间杂交品种生长性状分析 | 第81-86页 |
3.2.2 种间杂交品种生长特性分析 | 第86-95页 |
3.3 讨论 | 第95-98页 |
3.3.1 种间杂交品种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95-96页 |
3.3.2 种间杂交品种年轮特征分析 | 第96页 |
3.3.3 种间杂交品种生长进程分析 | 第96-98页 |
3.4 小结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种间杂交品种砧木对接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第101-119页 |
4.1 试验地概况 | 第10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102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5页 |
4.3.1 种间杂交品种砧穗组合嫁接亲和性分析 | 第103-106页 |
4.3.2 种间杂交品种砧穗组合生物量比较 | 第106-107页 |
4.3.3 种间杂交品种砧穗组合生长量比较 | 第107-111页 |
4.3.4 种间杂交品种砧穗组合光合特性分析 | 第111-115页 |
4.4 讨论 | 第115-117页 |
4.4.1 种间杂交品种做砧木对接穗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5页 |
4.4.2 种间杂交品种做砧木对接穗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4.4.3 砧穗互作机理分析 | 第116-117页 |
4.5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种间杂交品种不定根发生的DNA甲基化研究 | 第119-149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4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119-120页 |
5.1.2 DNA提取及检测 | 第120页 |
5.1.3 Methyl RAD-Seq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 第120-121页 |
5.1.4 测序数据分析 | 第121-122页 |
5.1.5 甲基化测序结果的qRT-PCR验证 | 第122-12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44页 |
5.2.1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第124页 |
5.2.2 甲基化位点在全基因组上的分布 | 第124-129页 |
5.2.3 甲基化位点在不同功能元件上的分布 | 第129-130页 |
5.2.4 DNA甲基化水平分析 | 第130-132页 |
5.2.5 测序数据重复性评价 | 第132-134页 |
5.2.6 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和分析 | 第134-135页 |
5.2.7 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第135-138页 |
5.2.8 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 第138-141页 |
5.2.9 甲基化测序结果的qRT-PCR分析 | 第141-144页 |
5.3 讨论 | 第144-148页 |
5.3.1 Methyl RAD-Seq技术稳定性评价 | 第144页 |
5.3.2 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分布 | 第144-145页 |
5.3.3 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功能分析 | 第145-148页 |
5.4 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49-157页 |
6.1 结论 | 第149-150页 |
6.2 讨论 | 第150-155页 |
6.2.1 种间杂交品种的鉴定及分类学地位 | 第150-151页 |
6.2.2 种间杂交品种生长优势的形成机理 | 第151-152页 |
6.2.3 种间杂交品种果材兼用模式的利用 | 第152-154页 |
6.2.4 种间杂交品种不定根发生的DNA甲基化机制 | 第154-155页 |
6.3 创新点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77页 |
附录 | 第177-189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89-191页 |
致谢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