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锅炉及燃烧系统论文

燃煤锅炉低氮燃烧器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主要符号表第17-18页
1 绪论第18-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19页
    1.2 低氮燃烧技术的机理第19-20页
        1.2.1 NO_X的生成机理第19-20页
        1.2.2 低氮燃烧机理第20页
    1.3 燃煤锅炉低氮燃烧技术第20-24页
        1.3.1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第20-21页
        1.3.2 浓淡燃烧技术第21-22页
        1.3.3 再燃技术第22-23页
        1.3.4 烟气再循环技术第23-24页
    1.4 国内外低氮燃烧器发展现状第24-27页
        1.4.1 直流低NO_X燃烧器第24-26页
        1.4.2 旋流低氮燃烧器第26-27页
    1.5 课题研究内容第27-28页
2 新型低氮燃烧技术的分析第28-37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中心给粉旋流燃烧技术的分析第28-33页
        2.2.1 中心给粉旋流燃烧器的结构特点第28-29页
        2.2.2 中心给粉旋流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创新性分析第29-33页
    2.3 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的分析第33-36页
        2.3.1 水平浓淡燃烧器的原理第33-34页
        2.3.2 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的结构特点第34-35页
        2.3.3 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创新性分析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燃煤电厂旋流煤粉燃烧器的技术改造第37-45页
    3.1 锅炉设备概况第37-39页
    3.2 改前锅炉存在问题的分析第39页
    3.3 改造方案的提出第39-43页
    3.4 改造方案特点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首阳山电厂2号炉低氮燃烧器的动力场试验研究第45-53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的分析第45-47页
        4.2.1 试验工况的确定第46页
        4.2.2 燃烧器模化风速的确定第46-47页
    4.3 冷态试验方法的分析第47-49页
        4.3.1 燃烧器飘带流场示踪第48-49页
        4.3.2 燃烧器粉末流场示踪第49页
    4.4 冷态试验过程及结论第49-52页
        4.4.1 燃烧器飘带流场示踪结果第49-52页
        4.4.2 燃烧器粉末流场示踪结果第52页
    4.5 冷态调试试验总结第52-53页
5 首阳山电厂2号炉燃烧系统改后调试第53-61页
    5.1 引言第53页
    5.2 再热器超温问题第53-54页
    5.3 结焦问题第54页
    5.4 锅炉热态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4-59页
        5.4.1 二次风挡板开度的选取第54-55页
        5.4.2 外二次风角度的选取第55-56页
        5.4.3 燃尽风风量试验第56-57页
        5.4.4 变氧量试验第57-58页
        5.4.5 非满负荷试验分析第58-59页
    5.5 热态调试优化总结第59-61页
6 燃煤电厂直流低氮燃烧技术的应用研究第61-77页
    6.1 锅炉设备概况第61-63页
        6.1.1 锅炉参数概况第61-62页
        6.1.2 制粉系统分析第62-63页
    6.2 燃烧系统改造情况分析第63-65页
        6.2.1 改前燃烧器的主要问题第63页
        6.2.2 燃烧器的改造分析第63-65页
    6.3 冷态动力场试验研究第65-70页
        6.3.1 冷态空气动力场有关模拟参数的确定第65-66页
        6.3.2 冷态试验目的第66页
        6.3.3 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第66-69页
        6.3.4 冷态动力场试验结论第69-70页
    6.4 临汾电厂1号炉燃烧系统的改后调试第70-76页
        6.4.1 低氮燃烧器改造前数据第70页
        6.4.2 低氮燃烧器改后运行情况分析第70-75页
        6.4.3 非满负荷试验分析第75页
        6.4.4 热态调试结论及建议第75-76页
    6.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7 结论第77-79页
    7.1 主要结论第77-78页
    7.2 进一步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作者简介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布式新能源发电若干研究及能量优化调度
下一篇:拆除机器人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