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2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目的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 概述与意涵: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之基 | 第12-18页 |
1.1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1 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3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 | 第13页 |
1.2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特征 | 第13-15页 |
1.2.1 原告主体的广泛性 | 第13-14页 |
1.2.2 诉讼目的的公益性 | 第14页 |
1.2.3 可诉行为的双重性 | 第14页 |
1.2.4 诉讼结果的预防性 | 第14-15页 |
1.3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3.1 环境权理论 | 第15-16页 |
1.3.2 诉讼权理论 | 第16页 |
1.3.3 公共信托理论 | 第16-18页 |
2 阻碍与桎梏: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之绊 | 第18-24页 |
2.1 法律规定的模糊性 | 第18-19页 |
2.1.1《民事诉讼法》具体规定的不清晰 | 第18页 |
2.1.2《环境保护法》立法规定的不明确 | 第18-19页 |
2.1.3《行政诉讼法》制度设计的不完善 | 第19页 |
2.2 原告资格的局限性 | 第19-21页 |
2.2.1 检察机关介入的阻碍 | 第19-20页 |
2.2.2 社会组织参与的不足 | 第20-21页 |
2.2.3 公民个人起诉的困境 | 第21页 |
2.3 诉讼范围的狭隘性 | 第21-22页 |
2.4 审判过程的束缚性 | 第22-24页 |
3 契机与动力: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之机 | 第24-32页 |
3.1 建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现实契机 | 第24-29页 |
3.1.1 政策基础 | 第24页 |
3.1.2 实践动力 | 第24-29页 |
3.2 建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契机 | 第29-32页 |
3.2.1 宪法 | 第30页 |
3.2.2 环境保护法 | 第30页 |
3.2.3 专门性环境法律 | 第30-32页 |
4 借鉴与启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之鉴 | 第32-37页 |
4.1 域外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之考察 | 第32-35页 |
4.1.1 英美法系国家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 第32-34页 |
4.1.2 大陆法系国家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 第34-35页 |
4.2 域外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之借鉴 | 第35-37页 |
5 构想与突破: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之策 | 第37-43页 |
5.1 拓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37-39页 |
5.1.1 公民个人 | 第37-38页 |
5.1.2 检察机关 | 第38页 |
5.1.3 社会组织 | 第38-39页 |
5.2 在诉前程序上设立复议前置程序 | 第39页 |
5.3 扩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 第39-40页 |
5.4 明确控辩双方的举证责任 | 第40-41页 |
5.5 采取特殊的诉讼费用机制 | 第41页 |
5.6 建立激励机制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个人简介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