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1.研究目的 | 第8页 |
2.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3.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的状况和特点 | 第13-18页 |
1.1 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的状况 | 第13-15页 |
1.1.1 数量上的新变化 | 第13-14页 |
1.1.2 质量上的新变化 | 第14页 |
1.1.3 结构上的新变化 | 第14-15页 |
1.2 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的特点 | 第15-18页 |
1.2.1 文化兼容性 | 第15页 |
1.2.2 知识实用性 | 第15-16页 |
1.2.3 政治先导性 | 第16页 |
1.2.4 道德示范性 | 第16-18页 |
2 近几年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和发展 | 第18-27页 |
2.1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 第18-22页 |
2.1.1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主要任务 | 第18-20页 |
2.1.2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试点单位 | 第20-22页 |
2.1.3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推进情况 | 第22页 |
2.2 农村文化礼堂的发展 | 第22-27页 |
2.2.1 农村文化礼堂发展的良好势头 | 第23页 |
2.2.2 农村文化礼堂发展的重要成果 | 第23-25页 |
2.2.3 农村文化礼堂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5-27页 |
3 农村文化礼堂对乡村知识分子的内在需求 | 第27-35页 |
3.1 文化礼堂建设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持 | 第27-29页 |
3.1.1 文化礼堂筹备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持 | 第27-28页 |
3.1.2 文化礼堂设计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持 | 第28-29页 |
3.1.3 文化礼堂特色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持 | 第29页 |
3.2 文化礼堂活动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示范参与 | 第29-32页 |
3.2.1 文化活动人才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教育培养 | 第29-30页 |
3.2.2 重要文体活动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 | 第30-31页 |
3.2.3 日常运行管理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监督帮助 | 第31-32页 |
3.3 文化礼堂发展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 | 第32-35页 |
3.3.1 文化礼堂的对外交流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 | 第32-33页 |
3.3.2 文化礼堂的层次提升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 | 第33-34页 |
3.3.3 文化礼堂的机制完善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 | 第34-35页 |
4 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作用的对策思考 | 第35-43页 |
4.1 加强乡村知识分子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队伍建设 | 第35-37页 |
4.1.1 增加乡村知识分子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有效数量 | 第35-36页 |
4.1.2 提高乡村知识分子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整体素质 | 第36-37页 |
4.1.3 加大乡村知识分子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政府支持 | 第37页 |
4.2 提高乡村知识分子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 第37-40页 |
4.2.1 提高乡村知识分子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地位 | 第38页 |
4.2.2 重视乡村知识分子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作用 | 第38-39页 |
4.2.3 扩大乡村知识分子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 制定乡村知识分子参与文化礼堂工作的政策机制 | 第40-43页 |
4.3.1 营造乡村知识分子参与文化礼堂工作的政策环境 | 第40页 |
4.3.2 形成乡村知识分子参与文化礼堂工作的长效机制 | 第40-41页 |
4.3.3 制定乡村知识分子参与文化礼堂工作的条例细则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1.乡村知识分子是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的重要支撑力量 | 第43页 |
2.挖掘乡村知识分子潜力是完善文化礼堂建设的必要途径 | 第43页 |
3.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村民“精神家园”的未来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个人简介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