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海上多方位地震资料处理与储层预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10-18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第16页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第16-18页
第2章 正演照明分析窄方位角及多方位角采集特征第18-29页
    2.1 三维波动方程正演照明分析技术第18-24页
        2.1.1 水平层状各项同性介质速度与应力的一阶方程第18-20页
        2.1.2 高阶有限差分近似方程第20-22页
        2.1.3 有限差分偶阶精度速度与应力方程第22-23页
        2.1.4 波前构建射线正演照明第23-24页
    2.2 NHWC9分方位角波动方程正演照明分析第24-26页
    2.3 陆架坡折带地区多方位波动方程正演照明分析第26-29页
第3章 工区地质概况及多方位地震资料原始品质分析第29-37页
    3.1 地质概况第29页
    3.2 区域地质特征第29-30页
    3.3 区域生储盖组合特征第30-31页
    3.4 野外采集参数第31页
    3.5 地震资料的原始品质分析第31-34页
        3.5.1 单炮、近道与初叠加显示及频谱分析第32-34页
        3.5.2 多次波分析第34页
    3.6 不同方位角原始地震资料的对比分析第34-37页
第4章 多方位地震资料处理及参数分析第37-69页
    4.1 分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第37-60页
        4.1.1 高保真噪音衰减第37-40页
        4.1.2 相对保幅技术第40-41页
        4.1.3 震源子波处理第41-43页
        4.1.4 多次波衰减技术第43-51页
        4.1.5 衰减采集脚印技术第51-54页
        4.1.6 高精度速度分析第54-56页
        4.1.7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第56-59页
        4.1.8 分方位处理效果分析第59-60页
    4.2 两个方位地震资料合并处理分析第60-69页
        4.2.1 相位匹配第61页
        4.2.2 子波域匹配滤波第61-64页
        4.2.3 多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效果分析第64-69页
第5章 多方位资料裂缝预测方法第69-89页
    5.1 多方位地震叠前裂缝预测方法第70-75页
        5.1.1 各向异性介质与裂缝性质特征第70-71页
        5.1.2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弹性波方程和P波振幅随方位变化特征第71-72页
        5.1.3 叠前P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方法原理第72-73页
        5.1.4 叠前P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计算技术第73-74页
        5.1.5 叠前P波各向异性(AVA)裂缝预测实现技术第74-75页
    5.2 多方位曲率叠后地震裂缝预测方法第75-80页
        5.2.1 曲率与裂缝第75-77页
        5.2.2 三维体曲率及其表征的几何特征第77-78页
        5.2.3 基于相干算法的体曲率计算技术第78-80页
    5.3 多方位非线性突变属性裂缝预测技术第80-85页
        5.3.1 动力学非线性系统的突变特征第80-81页
        5.3.2 突变理论基本概念第81页
        5.3.3 尖点突变模型及其特点第81-84页
        5.3.4 非线性突变属性裂缝预测技术第84-85页
    5.4 模块处理与效果分析第85-89页
        5.4.1 珠海组二段地震属性特征与裂缝预测第86-87页
        5.4.2 珠海组三段地震属性特征与裂缝预测第87-89页
第6章 多方位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与评价第89-136页
    6.1 分方位测井资料分析与预处理第89-95页
        6.1.1 测井资料概况第89-90页
        6.1.2 测井资料质量评价第90页
        6.1.3 测井资料预处理第90-95页
    6.2 分方位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及角道集处理第95-96页
    6.3 技术研究难点与研究思路第96-97页
    6.4 岩石物理分析第97-101页
    6.5 敏感属性选择第101-106页
    6.6 岩石物理小结第106-107页
    6.7 储层预测方法优选第107-108页
    6.8 叠前AVO正反演及含气性检测研究第108-125页
        6.8.1 正演模型及井旁AVO分析第108-109页
        6.8.2 过井AVO分析第109-111页
        6.8.3 AVO叠前反演第111-118页
        6.8.4 分频孔隙度反演技术第118-120页
        6.8.5 吸收衰减含气性预测技术第120-121页
        6.8.6 多方位频变地震反射系数储层流体识别技术第121-125页
    6.9 储层综合评价第125-136页
        6.9.1 珠海组二段、三段储层综合评价第125-126页
        6.9.2 属性分析时窗的确定第126-127页
        6.9.3 珠海组二段有利含气储层综合评价第127-131页
        6.9.4 珠海组三段有利含气储层综合评价第131-135页
        6.9.5 有利含气储层综合评价小结第135-136页
结论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层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储层综合识别新技术--以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下一篇:有机硅嵌段聚氨酯/环氧丙烯酸酯IPN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