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深层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储层综合识别新技术--以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1-22页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深部油气田勘探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深层油气田勘探现状第13-14页
        1.2.3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灯影组岩溶储层研究面临的技术问题第15-16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6-18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5 完成工作量第18-19页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19-22页
        1.6.1 主要研究成果第19-20页
        1.6.2 创新点第20-22页
第2章 深层古老碳酸盐岩井控叠前深度偏移研究第22-34页
    2.1 井控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第22-27页
        2.1.1 井控真振幅恢复技术第23-25页
        2.1.2 井控累计频谱法反Q高分辨率技术第25-27页
    2.2 宽方位地震资料分方位处理技术第27-29页
        2.2.1 共偏移距矢量片技术第27-28页
        2.2.2 傅利叶五维数据规则化技术第28-29页
    2.3 基于起伏地表的深层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第29-33页
        2.3.1 网格层析模型构建技术第29-30页
        2.3.2 各向异性参数分析技术第30-31页
        2.3.3 双程波动方程逆时偏移技术第31-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研究第34-59页
    3.1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史第34-36页
    3.2 纵横向综合构造演化技术第36-48页
        3.2.1 单井沉积演化分析第36页
        3.2.2 纵向古构造演化特征分析技术第36-44页
        3.2.3 平面古构造演化特征分析技术第44-48页
    3.3“裂陷槽”精细刻画技术第48-52页
    3.4“印模法”与“残厚法”相结合的古地貌分析技术第52-58页
        3.4.1 岩溶古地貌特征第52-54页
        3.4.2“印模法”及“残厚法”古地貌分析技术第54-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基于宽方位地震资料的缝洞雕刻研究第59-88页
    4.1 叠后溶蚀缝洞体雕刻研究第59-65页
        4.1.1 相干分析第59-63页
        4.1.2 曲率属性分析第63-65页
    4.2 叠前溶蚀缝洞体高分辨率预测技术研究第65-87页
        4.2.1 叠前分方位检测技术第65-71页
        4.2.2 基于宽方位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裂缝预测技术第71-83页
        4.2.3 基于高精度谱分解技术的缝洞预测技术第83-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5章 缝洞储层叠前-叠后反演综合预测研究第88-101页
    5.1 叠前、叠后反演综合预测技术第88-94页
        5.1.1 稀疏脉冲反演技术第88-91页
        5.1.2 叠前同时反演技术第91-94页
    5.2 油气检测技术第94-100页
        5.2.1 基于频率衰减梯度吸收的“面积差值法”第94-97页
        5.2.2 弹性阻抗反演技术第97-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深层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储层预测技术应用第101-118页
    6.1 区域地质概况第101-108页
        6.1.1 工区位置及钻探概况第101-102页
        6.1.2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102-103页
        6.1.3 构造沉积特征第103-106页
        6.1.4 地层特征第106-108页
    6.2 震旦系灯影组岩溶发育有利区带第108-110页
    6.3 震旦系灯影组岩溶缝洞发育带第110-112页
        6.3.1 裂缝发育带综合评价第110-112页
        6.3.2 溶蚀孔洞发育带综合预测第112页
    6.4 储层分布第112-114页
    6.5 油气分布第114-115页
    6.6 震旦系灯影组缝洞型储层有利目标优选第115-116页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结论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质背景条件对光雾山彩叶景观制约研究
下一篇:海上多方位地震资料处理与储层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