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盐碱化土地利用的技术模式及效果评价--以达拉特旗水稻项目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前言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页
    1.3 研究方法第9-10页
    1.4 研究框架第10-12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2.1 盐碱化土地开发利用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第12-14页
        2.1.1 盐碱化土地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第12页
        2.1.2 盐碱土地改良措施方面的研究第12-13页
        2.1.3 种植作物改良盐碱化土地方面的研究第13-14页
        2.1.4 改良盐碱化土壤结构方面的研究第14页
    2.2 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发展情况的研究第14-16页
        2.2.1 水稻种植发展现状的研究第14-15页
        2.2.2 水稻种植影响因素的研究第15页
        2.2.3 对水稻种植生产进行方法分析的研究第15-16页
    2.3 综述小结第16-17页
3 盐碱地利用的主要技术模式第17-19页
    3.1 盐碱地概述第17页
    3.2 盐碱地利用的主要技术模式第17-19页
        3.2.1 “台田—浅池”型综合土地利用模式第17页
        3.2.2 盐碱湿地育苇养鱼的技术模式第17-18页
        3.2.3 “上农下渔,沟灌沟排”的盐碱地利用模式第18页
        3.2.4 井灌井排的生产模式第18页
        3.2.5 其他技术模式第18-19页
4 达拉特旗盐碱地基本情况及形成原因第19-24页
    4.1 达拉特旗盐碱地基本情况第19-21页
    4.2 达拉特旗盐碱地成因第21-24页
        4.2.1 地形是盐碱化土地形成的先决条件第21页
        4.2.2 气候是影响一个地区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因素第21-22页
        4.2.3 河流和渠道是加速盐碱化土地的主要成因第22页
        4.2.4 地下水环境是盐碱化土地形成的重要条件第22页
        4.2.5 人为活动是土地盐碱化发生的重要外部因素第22-24页
5 达拉特旗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技术模式——以水稻项目为例第24-30页
    5.1 达拉特旗盐碱地利用的项目区区位情况第24-25页
    5.2 项目区盐碱地开发利用情况第25-26页
    5.3 开发利用的原则及技术措施第26页
    5.4 项目实施的技术流程第26-30页
        5.4.1 建立和完善灌排系统第26-27页
        5.4.2 深耕破结第27页
        5.4.3 激光精平土地第27页
        5.4.4 品种选择第27-28页
        5.4.5 大棚育秧第28页
        5.4.6 排水洗盐第28页
        5.4.7 培肥土壤第28-29页
        5.4.8 秸秆还田第29页
        5.4.9 其它技术第29-30页
6 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第30-45页
    6.1 效果的定义第30页
    6.2 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第30-31页
        6.2.1 效果评价的方法第30-31页
        6.2.2 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第31页
    6.3 评价数据资料的获取第31-32页
    6.4 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第32-41页
        6.4.1 经济效果评价第32-33页
        6.4.2 社会效益评价第33-37页
        6.4.3 生态效果评价第37-41页
        6.4.4 效果评价小结第41页
    6.5 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第41-45页
        6.5.1 水稻种植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有限第41-42页
        6.5.2 技术培训体系不成熟第42页
        6.5.3 水稻种植的规模化程度不高第42-43页
        6.5.4 水稻种植主体单一第43页
        6.5.5 市场销售体系不健全第43-44页
        6.5.6 政府扶持政策欠缺第44页
        6.5.7 引导宣传力度不够第44-45页
7 结论与建议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附录第50-55页
作者简介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洞流域典型岩溶区石漠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下一篇:喀斯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