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县县城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8-41页 |
2.1 自然环境 | 第18-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19-21页 |
2.2 地质环境 | 第21-38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1-25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5-31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31-35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5-36页 |
2.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36-38页 |
2.3 社会环境 | 第38-41页 |
2.3.1 社会经济 | 第38页 |
2.3.2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 第41-62页 |
3.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41-50页 |
3.1.1 灾害类型与规模 | 第41-48页 |
3.1.2 灾害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3.2 典型灾害分析 | 第50-57页 |
3.2.1 跑马街农贸市场滑坡 | 第50-54页 |
3.2.2 松花沟泥石流 | 第54-57页 |
3.3 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 第57-62页 |
3.3.1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 | 第57-60页 |
3.3.2 滑坡灾害成因机制 | 第60页 |
3.3.3 泥石流灾害成因机制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治理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62-88页 |
4.1 已有单点灾害危险性分析 | 第62-73页 |
4.1.1 单点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62-69页 |
4.1.2 单点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69-73页 |
4.2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 第73-88页 |
4.2.1 评价范围及单元 | 第73页 |
4.2.2 评价方法及指标 | 第73-78页 |
4.2.3 指标数据获取 | 第78-84页 |
4.2.4 权重确定及等级划分 | 第84-86页 |
4.2.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86-88页 |
第五章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评价 | 第88-114页 |
5.1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述 | 第88-93页 |
5.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评价 | 第93-105页 |
5.2.1 评价理论方法 | 第93-98页 |
5.2.2 典型灾害治理工程效果评价 | 第98-104页 |
5.2.3 治理工程效果总体评价结论 | 第104-105页 |
5.3 工程治理后单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105-111页 |
5.4 工程治理后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111-114页 |
5.4.1 评价理论方法 | 第111-112页 |
5.4.2 评价结论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地质灾害易损性及风险性评价 | 第114-130页 |
6.1 区域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 第114-119页 |
6.1.1 指标数据获取 | 第115-117页 |
6.1.2 权重确定及等级划分 | 第117-118页 |
6.1.3 易损性评价 | 第118-119页 |
6.2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 第119-123页 |
6.2.1 评价模型及方法 | 第119-120页 |
6.2.2 风险评价结论 | 第120-123页 |
6.3 单点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 第123-13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30-133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建议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37页 |